3月25日,国务院部署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六大举措,坊间普遍认为这是给资本市场摘掉紧箍帽、带来交易活力的“国六条”。
毫无疑问,“放开搞活”是“国六条”的鲜明亮点。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监管层需要以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来构建新形势下的监管智慧。以往的教训是,资本市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何跳出历史的魔咒,使监管宽严适度,让资本市场既合规有序,又蓬勃生长,需要潜心研究。且按“国六条”顺序一一道来。
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新股发行以注册制取代审核制,减少了审批环节,并不意味着监管层无事可做,而是根据宽进严出的原则,将监管的精力渗透到上市公司运作过程中,跟踪监控,强化信用监管、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处置机制,从严查处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比如年初“奥赛康叫停事件”,就是监管层在奥赛康上市路演中被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公司股东的首次出资时间延迟和比例未达法律规定,二是公司曾以法人的名义进行股票投资。
规范发展债券市场,直接给监管层压了担子。近5年来,债券市场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市场规模从2009年的15万亿到目前的30万亿,5年中债券市场容量翻了一倍。但债券违约风险也与日俱增,从2011年“云城投”曝出违约担忧,到今年3月7日“11超日债”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上海超日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3月7日发行的2011年公司债券无法按原定付息日按期支付),令人惊心。违规代持、潜在的不正当利益输送等问题引发去年4月的监管风暴。此次,国务院要求发展适合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多样化债券品种,促进债券跨市场顺畅流转,更要强化信用监管。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地方债,虽说官媒放言乐观得很,但对一个缺少经济生长点的地区来说,毫无节制地发行地方债,总归是潜伏着风险,必须加强监管。
培育私募市场,说明私募市场需要扩容,但并不意味着监管松绑。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举行私募基金管理人颁证仪式,首批50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成为可以从事私募证券投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私募基金投资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不过,私募基金毕竟不像公募基金那样姓“公”,私募基金的转正与发展,在为市场带来更多加盟资金的同时,对其如何进行监管无疑是监管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且,既然新《基金法》将私募基金纳入监管范围,那么就应该管好,当务之急是强化信息披露,规定持仓设限,严防私募基金操纵个股股价。
推进期货市场建设,“买空卖空”更需要加强监管。比较成熟的期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是经济学中最理想的市场形式。但从来也没有完全脱离监管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期货市场同样需要监管,特别是期货市场不能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少数大户凭借资金实力,联手操纵市场,牟取暴利;少数人挪用公款进行期货投机,损公肥私,或利用银行贷款、拆入资金以及变相集资进行炒作;个别客户在交易中蓄意违规,甚至进行金融犯罪活动。当前要严禁国有企业进入期货投机,各类金融机构一律不得从事商品期货的自营和代理业务,期货经纪公司一律不得从事期货自营业务。
促进中介机构创新发展,中介的核心是诚信,放宽业务准入后,势必鱼龙混杂,监管必定要跟进。当前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中介,目前正在拼抢传统银行的奶酪。3月13日,央行下发文件,紧急暂停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以及虚拟信用卡业务,就是在调查这项中介业务的合规性。从市场反应来看,人们期待互联网金融恪守底线意识,不要冲破金融安全的防线。但作为新生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关键是互联网金融代表着新的生产力,代表着中国银行业前进的方向。与传统业务相比,包括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在内的创新业务,涉及不少新的技术、新的流程和新的识别技术,一些方面目前的既有规则并未涵盖,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央行需要对此有进一步研究。
扩大资本市场开放,风险敞口毕露,更需要加强监管。在便利境内外主体跨境投融资的同时,要健全法规制度,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处置机制,从严查处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这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加强对热钱的监管。有人形象地把国际游资称作“过江龙”、“金融鳄鱼”。当人民币汇率预期改善、利率高于外币时,“热钱”就会千方百计地流入套利。一旦这两个条件发生反方向变化时,“热钱”就会迅速撤出,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目前人民币正在步入贬值期,虽说“热钱”涌动苗头较小,可是“热钱”正虎视眈眈,一旦人民币升值,必定蜂涌而至。
总之,“国六条”出台后,监管层既不能当阻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顶门杠,又不能作作壁上观的旁观者,必须创新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才能真正为资本市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