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4年以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6 %,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了1.3个百分点。为此,李克强总理3月26日在辽宁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们既要保持定力,又要主动作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3月31日,张高丽副总理在河北与部分企业负责人座谈时也表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困难和风险,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克服困难,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那么,中国的宏观经济决策能不能保持住定力?能够在哪些方面主动作为呢?
所谓保持调控定力,就是要把想清楚了的调控方向、做法坚持住,不因一时的、局部的困难而放弃。中国的宏观调控能不能保持住定力,就要看两点,一个是方向和做法是否想清楚了,另一个是问题是不是暂时的、可控的。显然这两点都是明确的。
首先,方向和做法是清楚的。201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很清晰地描述了近年经济工作的调控方向和做法。即: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而是要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其次,分析此次经济下行,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两重性。一是暂时性。之所以说它具有暂时性,是因为它是中国经济周期的必然结果,前几年的反危机政策保证了我们在世界经济整体不佳的时候一枝独秀,按照周期规律,一定会有消化过剩的阶段的。过剩消化到一定程度,复苏就到来了。它也是世界经济周期的必然结果,去年以来,世界经济虽然已基本走出了危机阶段,但复苏却颇为缓慢,这就使得我们难以借力。但世界经济既已复苏,对我们发展的影响一定会是正面的。它还是反危机政策的结束的结果,刺激和不刺激当然是不一样的了。二是可控性。一则在战略机遇期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还都强烈地表现为正面,所以经济增长即使表现下行压力,除非遇到极端情况,不可能下行太远;二则中央政府现在几乎已经退出了所有刺激政策,如果实在必要,从副作用较小的财政政策到前一阶段的宽松货币政策都是可以使用的;三则当前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还没有对就业形成直接可见的冲击,并未到非出大动作调控的时候。
当然,保持定力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不出刺激经济之策的同时,主动为经济的长远发展调整谋划。就今年来说,主动作为包括:一是简政放权。推进全面清理审批事项,研究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切实为市场主体松绑,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把市场的活力和增长的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二是着力培育和形成更具长远竞争力的新增长点。围绕破解城乡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调整产业结构等要求,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建设,及时拨付预算资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新政策性投融资机制,支持保障房建设特别是棚户区改造;加快中西部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新兴业态发展,补上服务业这个“短板”,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三是研究实施鼓励进出口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举措。实行更加统一规范的通关便利措施,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国内中高端产品走出去,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局面。四是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让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服务。五是落实好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确保实现今年就业目标。六是着力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我们相信,依托客观实际给出的这些作为,只要能够成功落地,不仅能冲过当前经济下行的险滩,更能够为长期稳定发展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