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以文化带动区域发展:新巴尔虎右旗达赉苏木调研考察报告

2014年03月20日10:0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由于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等原因,传统手工艺等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树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明确保护和开发的范围,整合资源,采取资源共享保护式民族手工艺发展,处理好现代经济与传统生产、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达赉苏木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认真组织调研,并赴先进地区进行考察。

一、背景与起因

新巴尔虎右旗位于中国地图的“鸡冠”上,地处三界之交,与俄罗斯、蒙古两国毗邻。全旗人口近 5 万,其中牧业人口 1.5 万人,蒙古族人口占全旗总人口的 79.8%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等 11 个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右旗地域辽阔,水草丰美,资源富足,素有“东银西铁,南油北煤,遍地玛瑙”的美誉。达赉苏木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位于新右旗东北部,距离新巴尔虎右旗约60公里,省道S203满伊公路61公里处,西临阿拉坦额莫勒镇,北接蒙古国,陆地边界线长达58.5公里,下辖6个嘎查,2个所在地。面积3907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512万亩),人口2025人,牧业人口1589人,由蒙古族、汉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5个民族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苏木。

民族手工艺不仅是物质生产手段,更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保护民族手工艺是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现在文化旅游等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提供了契机。近几年来,新巴尔虎右旗积极挖掘民瑰宝,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涌现出了一大批民间艺术家,这些民间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民族工艺、刺绣、剪纸、编结、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作品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做工精细。一些手工艺产品走出呼伦贝尔,打入俄罗斯、蒙古国等国际市场,给当地心灵手巧的牧民民间艺人带来了商机。

发展民族手工艺是促进少数民族牧民增收的需要。民族手工艺项目是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手工艺的发展水平是一个苏木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手工艺发展、促进牧区经济快速发展是当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牧民持续增收,加快牧区民族文化传承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意义。

达赉苏木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出发,切实为牧民办实事办好事。通过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文化特点民族手工艺品项目,把“致富路”修到了牧民家门口,让全苏木人民都从中受益。因此,达赉苏木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对其当地的人文情况及新右旗的传统手工艺品店、玛瑙奇石店、民族用品服饰店等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并撰写此篇调研报告。

二、民族手工艺特点

民族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范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发布的最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付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

通过调研了解到,传统民族手工艺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就地取材。制作民族手工艺首选的材料一般的都是当地具有的自然资源。如,玛瑙石、动物的骨骼和皮毛等,这些原料都取自当地的自然界,不会给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美,同时还为当地牧民创业就业创造了先天的优势和条件。二是固定的工艺流程。民族传统手工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代代相传至今,其工艺制作流程较为固定。三是较强的实用功能。民族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创造性佳作,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正因为这一特点使得很多民族传统手工艺保留至今。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搏克服饰、马鞍等。四是地域的差异性。同一工艺种类因地域的不同,在取材和操作流程上也会不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传统工艺,带有明显的不同时代特色和地区特征,这种文化底蕴的多样性正是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

经过调研也了解到,当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传统市场是小规模的、以家庭制作为单位的、依赖家族传承、以日常生活消费为主的市场模式,且传承人年龄偏大。传统手工艺等民族技艺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调研组对新右旗的阿拉坦额莫勒镇、达赉苏木极其“兄弟”苏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阿拉坦额莫勒镇的一家民族用品服饰店是由几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经营的,店里一边是制作台,另一边是展卖台,几个老人在制作台边一针一线的缝制着蒙古袍及蒙古族的饰品,在给我们介绍蒙古袍的种类和款式时,她们都是用手轻轻地抚过每一块面料和每一件蒙古袍说:“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不穿本民族的服装了,很难再从他们的着装上看到属于蒙古族独有的的文化特征了。”目前,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手工艺人们还在一针一线的“缝制”着本民族的传统。通过对实地考察与分析,认为当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艺正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民族手工艺与牧民创业就业的共赢,是党委、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三、几点体会

通过调研,对保护好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好民族文化和保护好民族手工艺人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是此次调研活动的主要收获。

(一)保护好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是蒙古族手工艺得以传承的物质前提。马克思的民族观认为,“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遵循着历史规律和自然的发展,因此,民族手工艺品是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智慧的体现,是该民族的文化象征和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及自然物产的体现。保护好蒙古族手工艺,首先要保护好其生成与发展的“土壤”——蒙古草原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因为蒙古草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蒙古族与其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蒙古族手工艺的形成与发展。蒙古族自古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历代蒙古人都制定了众多保护草原的法规,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很多关于保护环境的教育,可见蒙古族人对草原的重视程度。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人创造出了许多适合其生存环境的,符合其生存规律和习惯的、表现共同思维和审美趋向的手工艺产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了,思维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蒙古族手工艺具有实用和观赏的双重价值。在古代,很多的民族手工艺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从实用的角度选择或生产手工艺产品,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和蒙古高原自然生态构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而在当代,大多数的民族手工艺品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条件的变化已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使用方式,更多人出于收藏观赏的目的来选购手工艺产品。马鞍、勒勒车、头饰、金银器具等蒙古族日常生活用具很多情况下已仅仅作为博物馆的陈列物、家庭装饰物或旅游景物。所以,保护民族手工艺生存与发展的“土地”,保留蒙古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显得尤为迫切。

(二)保护好民族文化是蒙古族手工艺得以走向未来的文化条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民族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发生形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关系到草原文化的兴衰,关系到民族手工艺的长期发展。没有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作为积淀和基础,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就是奢谈,甚至根本的民族文化传统也有可能消失。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迎合消费群体的喜好、兴趣以及求新、求异的文化消费诉求,生产者打着发展民族文化的招牌,却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地对民族手工艺品进行改进。在这个改进过程中,民族手工艺品本身的民族特性在不同程度上或者改变、或者失去了原著地的文化韵味,或者改变其生产地域的特有的本真和内涵,无法真正保证民族手工艺品的民族文化质地。民族手工艺品以其独具的民族文化符号特性直接体现了民族艺术的本质、美的本质和其世代相传的严格的规范,而那些把民族手工艺品当做谋求短线经济利益的工具来看待的市场行为,其实质就是一种忽视了民族手工艺品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舍本求末的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有益文化。优秀的文化资源既具有社会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民族文化本身对于民族手工艺市场来说就是一种生产力,一种不可取代的自然资源,一种经济资源,民族文化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价值产生经济效益,不管是在哪种地域环境中,何种文化背景下,民族手工艺的发展都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以现代旅游市场为导向,充分研究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购买动机,通过适度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在材料、工艺、内容、技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市场卖点的产品,才能在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的构建中永葆其独有的民族文化特性,进而实现民族手工艺的成功转型,才能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地推陈出新,结出崭新的果实。

(三)保护好民族手工艺人是蒙古族手工艺得以发展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千产业、万产业,联系所有产业内在规律的核心产业是人的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传承人消失了,那么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了。通过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形成新的开发模式,建立集制作、销售、参观和教学为一体的新巴尔虎右旗达赉苏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研发制作销售基地,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原汁原味,而且可以借助现场展示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多重价值,有效实现手工艺品的增值,极大地增强当地人对自己手工艺的价值认识和自觉传承意识。

民族手工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是他们使得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备了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尊重和保护民族手工艺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支持和保障民族手工艺人传承活动的开展,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民族手工艺的核心。未来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必然是要依靠那些既了解和珍视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教育背景的人群。因此,增强民族手工艺的传统与现代教育,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努力充实人才队伍,大力吸引专业人才,培养一批素质较高、技艺成熟、职业稳定的民族手工艺人,一方面,年青一代可从家庭耳濡目染的传承方式中学习传统手工艺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亦可发挥作用,如举办民族手工艺培训班,与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相结合,对于具有特种手工艺的工匠、技师,由各级政府倡导扶持,配备专人跟师学艺,保证民族手工艺后继有人。另外,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处理和解决等方面,现代教育所提供的技术和背景知识也将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撑。

四、几点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抢救和保护蒙古族文化的精粹是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因此,要重点完善文化体系建设,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努力挖掘和发扬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以蒙古民族文化为主线整合全旗、全市及全区乃至全国的内文化资源。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等传统文化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维护。

一是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手工艺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发展民族手工艺要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民族手工艺品是通过原料标识、外观标识、技术标识以及文化内涵四个方面来凸显民族和区域特征的,这就意味着民族手工艺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加紧改革和创新,否则发展将举步维艰。手工艺创新的前提是在整个创造过程中贯彻民族化的原则,由此才能真正创造出民族化的、创新的手工艺作品。同时,在创造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民族化与个性化、现代化等方面的关系,避免民族化的僵化、静止和孤立。

民族手工艺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明确民族手工艺创新的目的是推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并获得现代社会对手工艺的重新定位和选择。在保持原有手工艺产品的文化符号、地方特色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及时的根据市场需要、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生产适销对路的民族手工艺品。创新的手段主要包括通过市场预测和科学论证,有目标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采用新材料、推广新技术、创作新题材、开发新品种、推出新款式等。另一方面,要将民族手工艺品的文化传承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中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对于民族手工艺产品的生产,要有精品意识,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技艺的挖掘、保存与提高。当前特别要注重开发旅游纪念品、陈设手工艺品、礼品、奖品等,并尽可能使产品系列化。还要不断研究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开发具有新功能的手工艺品,扩大手工艺的服务领域,使新巴尔虎右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具有时代性,能反映市场需求,如生产用于商品包装、室内装饰等手工工艺品以提高商品附加值,促使新巴尔虎右旗民族传统手工艺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顺利发展。

二是以网络为载体探索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民族手工艺品销售新模式。伴随着虚拟的网络信息平台的迅猛发展,在现代物流之下催生的邮寄网络销售模式在现在市场培育中的作用已是无可取代,借助虚拟网络平台形成的销售模式也逐渐凸显出其巨大潜力,对于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经营者们来说必须适时转变观念,使经营行为更加灵活。由于网络信息流通的无阻碍性、无国界性,作为一种信息流通与信息互动的平台,只要是互联网能够到达的地方,只要有计算机终端接收平台,任何可以呈现的信息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这就意味着,市场的边界性己经被模糊,没有边界的市场能够为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提供更大的存续空间,在政府监管下,借助网络平台可以说是使民族手工艺品面向更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的最便捷的市场渠道。

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之下,新巴尔虎右旗将会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因为民族手工艺品的技艺是以手工设计为主的,游客在选取自己心仪的民族手工艺品时,不同的游客会根据自己的文化、经历和个人的兴趣喜好,选定或设计图案、色彩、器型等产品要素,然后预付定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灵活的市场销售机制的便利,通过邮购、网络等方式来购买本地区的各类民族手工艺品。这样的一个销售过程,也将使民族手工艺品成为本地区文化符号的标签,源源不断的出现在各个地域内,实际上也就是无形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借助有形的民族手工艺品走出去的一种的方式。同时,在这样的销售网络的构建当中,也是在不断丰富、创新本民族传统的民族手工艺。

三是建立新巴尔虎右旗达赉苏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研发制作销售基地。各种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源头就起着这样至关的作用,为了支撑本地区各类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经营店铺,拥有一个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是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市场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巴尔虎右旗的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在发掘、整理、传承和弘扬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应将那些适于市场经济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商业包装,以文化产业发展的形态推向市场,将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地方文化优势转化为地缘市场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大限度的实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结合,推进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产业化发展,进而为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继承、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与生命力,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整体运作产业化。

通过在新巴尔虎右旗走访调研5家传统手工艺品店、3家玛瑙奇石店、2家民族用品服饰店和2家雕刻房,总结出大多数商铺的经营者同时也商品的生产者,且多为周边苏木的牧民。自治区 “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推进富民强区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达赉苏木承接这一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加快文化建设和发展步伐,通过理念、形式及技术的创新,以新型媒体为载体,并结合近几年来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规划建设拥有160平米的商铺和450平米的加工厂房(需要150平方米工作间、300平方米的院套)的统一化、系统化的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研发制作销售基地,同时进行资源整合,将新巴尔虎右旗的手工艺人聚集到一起,实现在同一区域内进行多元化的民族手工艺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实现牧民的再就业创造了条件。因此,建设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研发制作销售基地对于引导和鼓励当地的手艺人继续从事传统的技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提升以及对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构建具有不可抵估的作用。(朝鲁门 杨凯巍 杨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娟)
相关专题
· 工作交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