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学者解读两会热点

褚松燕:简政放权需建立权力清单、责任追究等系列制度

2014年03月14日10:5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图:国家行政学院褚松燕教授。 黄策舆 摄

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 (朱书缘)今天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唐任伍院长、国家行政学院褚松燕教授做客人民网,以“从两会热点看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与网友交流。谈及政府简政放权过程中出现“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的问题时,褚松燕指出,原因在于放权不彻底,避重就轻,需要在法治思维下,建立权力清单、预算管理、权力监督、责任追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褚松燕说,为什么说是最后一公里不通畅,或者中间梗阻呢?恰恰在于政府内部。简政放权到现在为止,以行政审批这个角度来说,已经取消下放416项,总理承诺今年再取消下放200项。这样一来带来了什么?政府自我改革。政府自我改革过程当中就涉及到有些部门和分配相关的利益、关联的权力很可能不愿意放。这是政府内部造成的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一方面是放权不彻底,避重就轻,把容易的都给放了,然后难的给它打扮打扮,让大家看不出来,最后自己还抓着。另外一种是服务不到位。为什么?只要不去做的,要么没利益,要么责任太大。

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昨天的答记者问中,李克强总理都在强调法治思维。褚松燕指出,管理“权”和“钱”,即抓在手里的权力有依据,政府行使权力要有法可依。在法治思维之下,建立一系列相互关联、配套的制度,形成制度的链条。比如这次提到的“权力清单”制度就是第一步。紧接着是预算管理,还有相关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相一致。紧接着下一个制度就是公共信息公开。我们在这里并不仅仅说的是政府信息公开,只要是从社会当中、从市场当中获取了资源的组织,都应该把相关的财务制度、活动项目执行情况等信息公开

此外,褚松燕认为,还有相关监督制度、公众参与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其中,责任追究制度是很重要的环节,不是有了权力才有责任,应该是有了责任,所以才赋予你这个权力。权力行使过程当中,出了瑕疵、出了问题,依照法治的要求,过来追究你相关的责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