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辜胜阻:“三个1亿人”并非对新型城镇化路径完全版解读

2014年03月07日11:1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万鹏) 3月6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北代表团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在审议中表示,李克强总理的城镇化路径是“3+X”路径而非媒体解读的“三个1亿人”。3=“进城落户1亿人;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惠及1 亿人;中西部就地城镇化1亿人”;X=对不能落户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X是改革共识最大的城镇化改革,是“3+X”路径的重点。媒体解读说“三个1亿人”是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完全版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误读。

辜胜阻认为,几亿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镇化是举世瞩目的改革发展议题。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科学、系统地界定了这一重大议题的路线图。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的城镇化,其核心和重点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让城市常住人口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是市民化的关键。报告除了讲到“三个1亿人”(转移人口落户1亿,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转移1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惠及1亿人)之外,还讲到一个路径,就是在不改变户籍的前提下,为外来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因此,总理的城镇化路径是“3+X”路径而非媒体片面解读的“三个1亿人”。居住证制度作为城镇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是“X”改革最重要的举措。如何让非户籍常住人口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如何解决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者不愿落户城镇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这正是居住证制度的要点。居住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能力,还有助于推动真正的迁徙自由化改革,为实现城乡户籍统一打下基础。

辜胜阻建议,要让几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市民化,可采取四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不改变户籍、持有居住证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形式,即“X”路径改革。这种市民化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类似子女教育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留农村户籍。这种市民化形式最受欢迎且改革共识最高。有调查表明:约75%的农民工不愿意改变户籍,因为80%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是不稳定的,而农村户籍上又附着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各种涉农补贴,“含金量”非常高。农民的心态决定了这一形式是未来市民化的最主要形式。城镇化不能只看户籍,有了户籍没有公共服务也不能叫市民化。

二是农业人口改变户籍、落户城镇的市民化形式。这类人要放弃农村户籍和附着在土地上的福利,但可平等享有市民的所有权利。对这种类型的市民化要静观其效,因为差别化的落户政策使农民工在大城市落不了户,小城市又不愿意去落户。这种市民化方式风险最大,要稳而不能过急过快。

三是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市民化形式。这类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城镇化了,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没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这是当前社会代价最小、市民幸福感最好的城镇化方式。这种形式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背景下非常具有生命力。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合理承接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转移过程中,为外出劳动力回归创业和就业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变市民的市民化形式。城中村改造既可以惠及城中村农业人口,又可扩大城市住房供给,既关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又关系到数量的增长,这种形式潜力很大,可大力推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辜胜阻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