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具有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朱志明 蔡毅强

2014年02月27日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具有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与中国梦


  “和世界共发展、与世界同分享”,“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和愿景,准确阐述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充分展现了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爱国主义始终是条一脉相承的情感“脐带”,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从来没有断裂过,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卓越创造力,也成为催发中华民族每个成员自觉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精神力量。纵观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抗争奋斗足迹,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再到“最后的吼声”,无不看到整个民族受到强大爱国主义的力量驱动,也彰显每位中华儿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和“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气魄。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年轻人在党的召唤下到苏联学习,同时还有相当一批海外学子学成归国,他们用所学知识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再到当代无数中国人励志图强、奋斗为国的无数事迹,他们以自身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是培育和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榜样。

  新时期,爱国主义应将爱国之志与报国行动统一起来。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当前,我们已进入全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二季”,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发展更需要稳定的环境。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但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存在着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西方一些国家企图挤压我们战略拓展的空间,“中国威胁论”再度甚嚣尘上,个别国家还采取了多向平衡战略,尤其是那些与我国有着领土、领海、岛屿争端的国家,往往会引入“第三者”平衡我国,周边隐忧仍存,企图破坏中国发展稳定。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把爱国热情和科学理性结合起来,理性把握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尺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要警惕被极少数势力牵着鼻子走,谨防落入他们设下的陷阱,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创造有利的局面,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引导到努力工作、促进中国梦各项事业继续向前发展上来。而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就是要自觉认识自身肩负的使命,发扬理性的爱国主义,用和平的方式表达爱国诉求,将爱国之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报国行动,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爱国主义要有国际视野,不是封闭排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是中国梦的世界维度。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就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即使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不会是平坦的,会碰到各种敌对势力的阻扰和破坏,国与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也在所难免。在一些国人心中对外强硬被视为“爱国”的表现,其实这是对“爱国主义”认识的最大的误区。当中国与周边国家产生领土纠纷摩擦的时候,我们应当冷静分析冲突的深层次原因,理性思考、沉着应对。一味鼓吹强硬或极端行为导致付出更大代价,就很难称得上是爱国行为了。爱国热情很可贵,但怎样表达爱国热情、用什么方式表达爱国热情至关重要。爱国,不是施暴的理由,不是情绪失控的泄愤。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爱国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僭越法律底线的“爱国”行为只能授人以柄,损害国家形象,使亲者痛、仇者快。只有展示出理性和法治的力量,才能让我们占据正义的高点,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支持。用理性去爱这个国家,才能让民意表达的焦点更加准确、集中;用理性去爱这个国家,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才有保障,社会才会富有生机,国家也才会更加强大。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信,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我们在释放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时,需要保持定力和理性,懂得和注重战略的运用,这样才能够在国际大舞台充分展示“中国智慧”。要培育健康、成熟的国民心态,保持冷静态度,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正确认识国情,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看待问题,凝心聚力、科学发展,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纵观历史,山川险固不足恃,金汤城池亦可破,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方可御敌自立,而爱国主义则能将众心召唤在一起。真正的爱国者,应认识到爱国并非一时的口号和激情,而是立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把爱国情感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才干为民族复兴中国梦增添力量。

  (作者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弘扬中国精神 促进中国梦实现”首席专家、课题组成员,闽南师范大学教授、讲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