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专家解读《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王雍君:财政“快速增长”背景下 政府更应推动经济转型

2014年02月26日09:0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 做客人民网(资料图)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过去5年中,政府的财政收入(仅指公共预算收入)继续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增长速度高于GDP(以及其他绝大多数经济指标),两者间的反差给人深刻印象。其中,政府收入从2009年的68518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9143亿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1.88倍;同期GDP从340903亿元增长到568845亿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1.67倍。两者的增速差十分明显。我们该如何解读多年来政府收入持续超前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财政收入经历了一个急剧衰落的时期,其主要标志就是财政收入(占GDP)比率连年下降,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担忧。在此期间,学界曾有学者极力主张政府提高资源汲取能力,并把资源汲取能力视为政府施政能力的关键因素。现在看来,当时的担忧过头了,资源汲取能力与政府施政能力不能等量齐观。

大约从1996年起,即在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后的第三年,局面发生了改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政府收入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在历时12年的增长黄金期间(2008年截止),绝大多数年份的超前增长超过8个百分点。自此,虽然局部地区(主要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仍然存在实质性的财政困难,但五级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已经由当年的贫困政府转变为富裕政府。富裕政府是好事吗?在什么情况下是好事?在什么情况下是坏事?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度思考。

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资源与发展等同起来,把资源与资源利用能力等同起来,把资源汲取能力与政府施政能力等同起来。在实践中,到处可以见到这种简单的等同。“法定支出”、部门专款(包括大额专项)之类,无不体现了等同逻辑。在潜意识深处,“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逻辑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中国的发展模式、国家治理模式和财政管理模式,依然建立在这个等同逻辑的基础上。谈论“转型”问题者和中国崛起者不计其数,但很少有人这样思考:中国经济需要的转型,不是别的什么转型,而是注重投入的发展模式到依托资源利用能力模式的转型。一旦我们这样思考,并且致力指向资源利用能力模式的转型实践,中国将开启一个公共财政的新时代。

没有从注重投入向注重能力的转型,绩效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就是一句空话。这有难度,但并非不可作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王雍君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