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指标体系既是对现有实践成果进行评估的工具,又是对未来实践活动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的导引。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定好“风向标”,用好“指挥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1、指标体系具有评价功能,能够科学评估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要寻找和建立一个较为客观、能为人们认可与接受的评价系统,以此测量和评价国家及各地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状况,以判断发展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得当,在对比中使我们客观真实地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
2、指标体系具有预测功能,能够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能够直接为各地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的确立提供科学依据。从综合评价结果和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中,可以预测出某地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态势和走向,这既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政府施政能力和施政效果的切入点。
3、指标体系具有引导功能,能够为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内在驱动力。指标体系通过科学量化和细化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将小康社会比较宏观的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标准,从而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明确了努力方向,进而引导社会各个主体行为模式转变,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议
1、指标体系应更好地体现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标体系设计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首先,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来看,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个清晰可辨的努力目标,每一个指标及其数值都要具体而客观。其次,从社会发展的具体层面来看,全面性也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发展布局中。比如,经济发展指标不仅要体现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质与量要兼顾;文化发展指标既要注意文化产品的丰富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更要注意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指标既要体现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也必须注意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生态环境发展指标既要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反映目前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又要能够给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明确方向。
2、指标体系应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人的发展,在于满足人的需求。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完善也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旨要。一是指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二是指标的设计要考虑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和生理素质,如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比重、居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每千人拥有的医护人员和床位的数量等指标。三是指标的设计要考虑人的才能和作用的发挥,如教育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投入等方面的指标。
3、指标体系应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的完善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平衡问题,既要考量GDP量的增长,也要考虑这种增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更要考量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同时,要适当增加反映社会公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均衡程度的指标。
4、指标体系应考虑区域性特征。区域间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区域特征和发展实际。一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既能发挥评价、预测和引导功能,又能为区域性指标体系的完善留有空间;另一方面,参考标准的设计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实际。
(课题组成员:张明贤、吕健、盖雅明、李海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