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做好“两个一切”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王庆海 赵鹏

2014年02月18日10:2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对群众路线科学内涵高度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而做到“两个一切”,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两个一切”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做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决定了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学生;决定了党的一切实践活动要听民音、察民情、顺民意、办民事。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提高了;做好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不是减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不断巩固和扩大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而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需要,也是我们党代表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回顾历史,正是因为有了“两个一切”的群众观点,我们才获得了亿万群众的支持与信赖;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我们才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到“两个一切”的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既然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那么,党员领导干部就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应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处理好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利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实践证明,“两个一切”具体表现为做好“三民”工作,即听取好“民声”、改善好民生、发扬好民主。

所谓“民声”,是指人民群众的各种意思表达。我们党既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一切为了群众”,要想为人民群众服务好,必须知道人民群众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求,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听好“民声”、不了解民情、不知道民意,就不可能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更多地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去,听取“民声”。1961年5月14日,毛泽东在《给张平化的信》中指出:“各级党委,不许不做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见《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40页)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听取“民声”的重要意义: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同上书,第140页)古人常说“兼听则明”,认真听取“民声”,就要兼听,既要听取大多数人的声音,也要认真听取少数人的声音,因为有时候少数人的意见也是正确的。这种情况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有,所以要认真分析研究,做到听取正确的“民声”。要善于从“民声”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要善于听取群众中同领导机关、领导者意见不同的议论,不怕来自群众的批评,甚至是过火的批评。

保障和改善好民生,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18日的讲话中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改善好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只有民生问题解决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增加人民收入,才能通过消费这个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只有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才能从事其它实践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就业难题突出;三是城乡差距、区域性发展不断扩大;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资金严重不足,保障覆盖面窄;五是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被群众广泛关注;六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侵害了群众的利益,引起了群众的痛恨。各级党政干部要切实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城乡居民、少数民族群众、东部西部地区群众的利益要求是不一样的,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立足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利益问题,确定哪些是本地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同上书,第119页)解决好上述问题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所需要的。

发扬好民主,就是让人民群众当好家作好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民主”一词出现了69次;新党章对群众路线科学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这些都明确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影响和决定历史进程和根本性力量。必须发扬好民主,即一切依靠群众,让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于一切依靠群众,邓小平曾深刻指出:“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打胜仗,就是靠不脱离群众,现在忘了这一点则非常危险的,是致命伤。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脱离了群众,任何英雄也办不成事情。”(同上书,第47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一切依靠群众”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追求党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坚持执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缺少群众拥护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会难以实现既定目标。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

三、坚持“两个一切”,做好“三民”工作,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要坚持“两个一切”,就要在认真听取“民声”,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扬民主方面狠抓落实,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可以将听取“民声”,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扬民主的成功做法、新鲜经验转化为经常之举,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直到完全地融入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而实现制度化和长效化。

在听取好“民声”方面,各地应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制度。这里有五种作法可供参考:一是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哪些地方出现二次以上为同一问题来信上访、越级上访、重访上访,说明这一地方没有做好听取“民声”、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该地方主要负责人可以就此事被否决(根据情况可给予免职、降级、以至开除公职,触犯刑律的给予刑事处分)。二是为了更及时地听取“民声”,以解决民众反映的问题,我们建议信访接待部门可建立365天全天候听取“民声”制度,使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三是建立听取“民声”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有时“民声”中反映的民生问题涉及很多部门,如果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去听、去解决,既浪费时间和人力,又不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应把有关部门领导由上一级领导统一召集起来,共同研究,分清责任,限期解决。对解决不力者,要追究其领导责任。四是在不妨害国家安全和保密的情况下,实行政务公开,让群众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就像召开各种“听证会”一样,这样既符合宪法规定的人民群众有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和规定,也是党和政府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化解矛盾、稳定社会治安的良药。五上实行奖惩制度。为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在八小时“分内”的生产工作之外,无报酬地履行对党和国家所做的贡献应给予奖励。据报载,现在有不少地方和部门都广泛公开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对采纳的有价值意见、建议会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长春市政府和长春市公安局就这样做过。另据《人民日报》2013年9月25日报道,大庆市政府按3000张“民声”订单投民生项目,非常值得各地学习。

在保障和改善好民生方面,大多数党员干部做的也比较好,但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为了积累政绩,平日总是以所谓的“远期目标”为己任,以所谓“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借口,以“形象工程”为突破,而对百姓真正关心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房屋拆迁、堵车、上学贵、养老难、冬季菜贵等问题,都显得不太上心。民生方面的一些事,在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看来是“小事”,此类小事却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党和政府办民生大事的能力往往从解决百姓衣食住行等一些琐碎的小事里体现出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得更好,应在干部政绩考核中着重看广大群众对干部的满意程度如何,看是否做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同时在干部队伍中强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的理念。对联系群众好、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在提拔重用上给予优先考虑;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干部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几年受到批评的党员干部给予免职处理。通过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热情。对于只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损坏群众利益的,要按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有关规定来严肃处理。同时,我们深知,民生问题涉及13亿人,涵盖人民生活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克勤克俭,辛勤劳动,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智慧和汗水来实现民生不断改善。

在发扬民主方面,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充分尊重宪法、法律和党章的规定,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决定权的机制。目前,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密切相关,后者是人们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在政治上要求参与关系自己切身利益重大事务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因此,应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一切依靠群众,就要求按邓小平1956年9月16日《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所说:一切依靠群众“本身就要求党的领导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同上书46页)对于没有很好做到一切依靠群众的党员领导干部,没有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椅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的人,应按中共中央2013年12月印发的《规划》中有关处理失职、渎职的办法来处理,从法律上保证“一切依靠群众”的规定得到遵守。要建立科学决策咨询制度。凡是重大事项、重要决策出台前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听民声、集民智、护民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这一重要经验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根本遵循,必须倍加珍惜、永远坚持、不断完善。据报载,一些地区领导根据群众经验,制定了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农场,起到了对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解放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好效果,这就是很好做到“一切依靠群众”的表现。

总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好“两个一切”,就体现在做好“三民”工作:认真听好“民声”,改善好民生,在各项工作中都发扬好民主,紧紧依靠人民。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才能同人民一起把改革向前推进,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断夺取改革发展的新胜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使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走得更加坚实,更加有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