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感悟《艰难一日》的胜战之道

■夏 凉

2014年02月11日10:26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感悟《艰难一日》的胜战之道

要点提示

●战争形式在演绎,作战方式和指挥手段在变化。2012年9月,由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麦克·欧文撰写的《艰难一日——击毙本·拉登亲历记》甫一问世,便引发世人的高度关注。虽然该书记述的仅是一次短促的、规模极小的战斗行动,但反映的却是现代战争的全新形态,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未来战争提供了一具鲜活的标本。

●先悟者明,先手者利。研读此书,从中可以获得对于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前瞻性、规律性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军加速实现军事转型、深化军事改革的战略关口,必须非常重视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不断更新军事理念和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克敌制胜的招法对策。

2011年5月1日深夜,一支24人的美军小分队在远离美国本土1.2万公里的巴基斯坦境内,一举击毙了“恐怖大亨”本·拉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叶落知天下秋。虽说《艰难一日》只是刻画了一支特种小分队,记录了一次小规模的战术行动,但却囊括、浓缩了几十年来美军新军事革命的成果精华,值得我们明察之、慎思之。

● “精兵作战”之钥开启全新战争思维之门

诗圣杜甫曾以“挽弓当挽强”“擒贼先擒王”论述战争的一般特质和哲理,但只有到了今天,信息化的军事技术和新型战争理念才使之成为客观现实。24人的小分队、40分钟的“海王星之矛”行动,没有大兵团的集结,没有旷日持久的作战,没有排山倒海的冲锋。最后,以手持一支轻武器的本·拉登被猎杀,而宣告美国除去了十年反恐战争的心腹之患。

“海王星之矛”行动告诉我们:未来战争中,一个目标可能影响一个体系,甚至决定着一场战争的胜败,通过打节点、攻要害,以“马钉”和“蝴蝶”效应即可实现破体系、撼全局;未来战场,首战即决战,首战见分晓,一战定乾坤,不可能像孙膑赛马那样让“下等马”首先上场,再逐步转化敌我力量对比。围绕关键节点的首战制胜,逼迫交战双方必须摒弃“数量取胜”的传统信条,挑选最精锐的部队对阵,通过王牌对王牌的较量、刀尖对刀尖的碰撞,以求“毕其功于一役”,其实质是精兵与利器合力出击的倾力角逐。

从古至今,“兵贵精而不贵多”一直被奉为兵家强军制胜的法典。民国时期的军事家蒋百里对“精兵”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盖谓兵力之大小,不在其数量,尤其在品质也。”“兵力与兵数,尤不可混。数也者,就人马材料之数量而言;力也者,则数量外,加算以人马教育之程度、材料品质之精粗者也”。可见,“精兵”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

《艰难一日》中的海豹突击队,让我们看到了与传统意义上“敢死队”“大刀队”截然不同的“精兵”面貌:训练严苛,炼狱似的“地狱周训练”“恐怖屋训练”,不断挑战队员体能和意志力极限;作者在行动前因为清单列表太多而向组长请示到底带什么装备,组长说“你觉得海外部署作战需要带什么,就把什么带上,就这一条。”这让每一个士兵都学会动脑子,想事情,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专家,比教科书都清楚怎样执行任务”;结构优化,20多人的小分队包括了突击队员、狙击手,还有通讯专家、爆破专家、翻译等专业保障人员。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不仅仅是几十人特战小分队的战术行动,空军的一架战机、海军的一艘舰艇,都有可能肩负着“承载”战略意图的重大使命,执行瓦解敌战争体系的重大任务。以“集中精锐打敌要害”为指导,锻造一支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新型“尖刀”部队,确保无论威胁来自哪里,都能够克敌制胜不辱使命,应当成为我们需要解答的新课题。

●冰面下的“八分之七”主导未来战争制胜天平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文学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海面上”。如果说直接参与“海王星之矛”行动的24名突击队员是冰面上的“八分之一”,那么冰面下的“八分之七”则是2400人、甚至24000人组成的庞大支撑体系。

“海王星之矛”行动成功实施后,一张照片曾被无数报刊转载,因为它捕捉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空气近乎凝固的白宫战情室里,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他的国家安全团队正在监看卫星实时传送的行动画面。总统能掌控现场态势,直接指挥万里之外的单兵,强大的体系支撑能力可想而知。

侦察卫星和“全球鹰”无人机实时传输目标画面,让突击队员对目标房门的开合方向和质地都有了准确的了解;C-17“全球霸王”战略运输机远程投送行动人员;2架CH-47“支奴干”直升机运载补充燃料,并在距目标15分钟航程处设置前沿加油站;“卡尔文森”号航母在海上支援策应;“黑鹰”直升机运载突击队员隐蔽渗透,突破巴基斯坦的防空体系,悄无声息飞抵目标区域……可见,24人参与的行动能够游刃有余,是因为他们背后有庞大复杂的侦察、情报、决策、指挥和保障系统的支撑,使本来充满“未知迷雾”的战场成了对美军单向透明的“电视直播间”。

克劳塞维茨说:“要想通晓战争,必须审视一下每个特定时代的主要特征。”不同战争形态下,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基点”都不同。机械化战争中,作战能力往往是由强点决定的,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某一领域的优势常常可以成为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在作战运用和军队建设中可以着重强调“扬长避短”。因此才出现了这样的战场景观:德军运用坦克闪击战近乎无往而不利,铁甲洪流横扫整个欧洲;日本几百架飞机组成的攻击机群成功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军太平洋舰队。

今后,片面追求单一作战平台的优势已很难奏效。信息化战争把广阔的战场、众多的力量、复杂的行动结为一个整体,体系作战能力成为起决定作用的制胜砝码。而在“陆、海、空、天、电”多维战场中,“空、天”无疑是较高的两“维”;空天力量以其毋庸置疑的高位优势、速度优势和功能优势,成为支撑整个作战体系的“脊梁”。在“海王星之矛”行动中,美国动用了35颗卫星、40余架飞机,为参战队员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侦察、监视、通信、导航、定位等保障。未来,如何挺起体系作战的“脊梁”,抢占无形战场的制高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心”永远是比“芯”更加锋利的制胜利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潮起潮落,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悄然发生改变,有人不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现代战争还需不需要强化战斗精神?

《艰难一日》序言中,作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们不是超人,但我们拥有共同的不可战胜的信念,那就是勇于奉献,愿意为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战友情谊和团队精神献出一切。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我们才会身赴险境也在所不惜”。可见,美军在“海王星之矛”行动的成功,不仅靠信息化装备的“芯”战,更是靠精神力量的“心”战。

信息化战争并没有因为注入了“文明”和“人道”色彩,而变得柔情仁慈,而是更加残酷、血腥和激烈。狭路相逢勇者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锐利的刀刃”。一名战士没有血性,不可能勇往直前、视死如归;一支军队没有战斗力、凝聚力,不可能所向披靡、决战决胜。

英勇善战的部队,是打出来的;血性十足的官兵,是练出来的。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训练中经常经受极度的劳累和困苦,只有在劳累和困苦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精神的幼芽才能生长”。作为海豹突击队6小队的一员,作者麦克·欧文参加了全球100多次作战行动。6小队成员在“海王星之矛”前的“地狱周”里,曾连续进行132小时的海中游泳和障碍跑训练,一周的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在“最轻松的一天就是昨天”的训练中,“海豹”才长出了尖牙利爪。

战争年代,我军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最根本的是因为有敢于“刺刀见红”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虽然“刺刀见红”的战争模式渐行渐远,但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却永不过时。如何强化当兵打仗是天职、带兵打仗是使命、练兵打仗是本分的价值理念?如何铸牢“能打仗、打胜仗”的思想根基?如何砥砺并擦亮血性这个军人品质最耀眼的底色?和平日久,这一系列问题对我们的拷问将愈加严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