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江流:科学社会主义学界一面旗

记者 陈原

2014年02月08日14: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江流:科学社会主义学界一面旗

江流:科学社会主义学界一面旗

  江流曾经有过不少头衔—中央党校教育长兼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学会会长,但他最喜欢的称呼是老师。因为从1951年起他就来到了中央党校,至今还住在这里,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一切,被他认为是自己最本职的工作。

  从爱国少年到理论专家

  江流面容清癯、待人平和,别看戴着助听器、老花镜,但思维敏捷,尤其是回忆起自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经历时,更是激情洋溢,言语间可以感受到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由衷服膺。70多年的革命实践和思想探索,在一口浓重的烟台方言中显得格外质朴坦诚。

  江流是山东栖霞人,寇深祸亟、国难当头之际,还是个中学生的他,就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在同学和亲友的带动下,我参加了青年抗日救国会的工作。开始,我想上战场,可人家说你还不如枪高呢。于是,凭着一腔热情,我就去做宣传,还组织农村青年投身抗日队伍。”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日渐成熟的江流率领工作组天天走村进镇,领导减租减息和生产备战,当过书记、村长和镇长。他喜欢总结工作经验,写的总结文章总是得到上级表扬,有的还被发表出来。“在革命斗争的实践里,在写作的思索中,我深感理论指导的重要性,也切身体味到思想理论一定要与具体实践紧密联系,更要由实践去检验。”这是他多年以后的回忆。

  年轻的江流尽管对理论产生了兴趣,但还认为理论有种神秘感。1939年,他去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学习,读过《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之后,他感到原来理论也是那么可亲可近;1940年,他读到《新民主主义论》,更尝到了理论启迪的甜头,整篇文章他都可以背诵下来。“真正让我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1951年考入马列学院以后,这就是中央党校的前身。当时学校秉持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和建设之的。”江流回忆说,在这种学风的熏陶下,他逐渐养成钻研经典著作、从理论上思考并从现实问题研究入手的习惯,对日后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影响很深。

  历经磨难,信仰从未动摇

  经过民族解放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从一名爱国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经过党的多年培育和引导,从一个中学生成长为著名的理论家,江流被认为是中央党校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界的一面旗帜。用理论回答现实问题,是江流治学的特点。

  “文革”时期,江流与很多人一样,也经受磨难,连党籍都被开除了,但这丝毫未能动摇他的信仰。1977年,中央党校复校,他被平反,恢复了党籍。在追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岁月时,江流饱含深情:“胡耀邦同志引用杜甫诗《八阵图》里的一句‘江流石不转’,鼓励我,要我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大潮下,我又经历了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风的再洗礼。”正是思想解放,让江流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生涯重获青春。1979年底,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江流的文章《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提出了“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理论由实践来修正”“理论由实践来检验”等几大观点。1月,人民日报等报纸相继转载,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这篇文章对当时的思想理论界的拨乱反正,对启发人们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起到了推动作用。近20年来,他相继提出并论证的“社会主义是全面的”等重要理论命题,对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内在属性、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引领作用。

  作为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83年,他与范若愚共同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一书,由于理论扎实严谨,论述联系实际,影响了整整一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他还是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第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一大批科研、教学、实际工作的人才出自他的门下,至今活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成为栋梁之材,可谓桃李满天下。

  耄耋之年为“马工程”殚精竭虑

  一如江流质朴的外表,他的文字朴实无华,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娴熟,对中国现实的分析成熟独到。在他的笔下,理论深入浅出,论说简明扼要。读过江流的理论文章会发现,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始终都紧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搏,理论在他的叙述中,从不生硬,也不牵强,而是充满生机。

  就像江流的理论认知来自实践那样,他的理论观点尤其适合解答社会现实中发生的思想问题,所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无论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还是“社会主义是全面的”,他总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从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理论才华。

  老教授、老学者、老革命、老领导,是人们对江流的尊称。93岁高龄,资格确实很老,阅历极其丰富,但他的思想和治学始终保持着青春的活力,不断思索,笔耕不辍,80多岁时还出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10年来,除去几次生病,咨询委员会的上百次审议会,他都准时出席,几十部教材和著述,无不留下中肯的评述和珍贵的意见,而这些,是在他听力减退、患有白内障的情况下,翻阅经典著作、查询大量资料得来的。“江老在会场一坐就一天,不仅发言经过精心准备,而且还凝神倾听别人的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耄耋之年还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出力,让江流最为欣慰。在他眼里,这是理论界的头等大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理论保证。

  作者:陈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