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转型期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

黄秀蓉 葛万军

2014年02月02日10: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转型期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

  加强环保施工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是有效预防与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举措。图为施工现场架设的防尘网,它能够缓解施工灰尘对环境的影响。 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期。加强转型期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是推动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环境资源破坏型到环境资源友好型的转变,进而实现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现实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给环境保护与治理带来挑战。一段时期里,我国实行的是先开放沿海,再发展内陆,最后推动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渐进式模式,造成沿海与内陆、内陆与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造成先发展地区向后发展地区转移高污染产业,后发展地区为赶上先发展地区不惜环境资源代价发展经济。其结果是先发展地区在经济发展后治理环境,后发展地区在先发展地区治理环境时污染环境。这种阶梯式进程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局面,使环境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环境治理面临城镇化进程的巨大挑战。一是人口向城镇大规模聚集,加重城镇环境污染。随着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将出现垃圾剧增、水源紧缺、空气污染加剧等情况,垃圾围城现象、雾霾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城镇人口短时间膨胀有很大关系。二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转移,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环境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效的环境治理。环境文化倡导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环境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但是社会中还存在着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等观念或行为,特别是环境事故频发,却缺乏有力的惩治力度,充分说明环境文化在整个社会中还没有真正形成。

  加强经济转型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美丽中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是党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新体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是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标。只有加强环境治理,做到防治结合,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绿色低碳、道法自然、幸福和谐的生态文明新局面。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是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选择。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期: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改善民生的紧迫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有效降低经济发展成本,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道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全球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环境安全影响巨大,我国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夕阳产业”以及本国淘汰或禁止的工艺,转移输入到中国,使我国接收的外来污染日益增多。二是出口主导型经济与相对落后的技术创新能力,使我国成为资源输出国,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从而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三是环境问题国际化后,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承受的国际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将给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我国要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经济转型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策略建议

  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坚持整体布局、科学规划,有效预防与降低环境污染。一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城镇化道路,优化城镇区划布局,在规划城镇建设时以环保评价为依据,将建设与环保高度融合,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二是坚持走“绿色城镇化”道路,尽量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努力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加强环保施工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嗓音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废污染等。四是坚持城乡建设与环保统筹发展,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造成再污染。

  积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文化,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远机制。一是强化环境文化的政策制定,制定更加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与环境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环境文化建设提供全面有效的政策保障与法制保障。二是加强环境理论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环境文化理论研究和探索,诠释环境文化内涵,为环境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环境文化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环境伦理观。加强全民的环境忧患意识、科学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环境文化观念熔铸于人们的思维和日常行为之中,实现国民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与自觉实践。四是积极推动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环境文化的动力和活力。支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扶持建立环境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六位一体”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架构,强力推动多种途径的统一协调和整体推进。进一步大力倡导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中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绩评价体系、干部考核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财政税收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及其环境保护责任等重大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充分利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引导推动现有粗放经济活动的集约化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在社会公共领域,坚决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积极推动NGO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公众力量参与环保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环境与文化的融合,建设环境文化,增强公众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经济效益,降低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本。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全球环境保护与治理中争取主动。一是要加强全球环境意识,开展全球环境治理专项研究,根据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及运作规则建立自己的环境外交策略。二是要加强环境治理外宣工作,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维护权益,树立形象,积极争取环境治理国际话语权。三是要加强全球环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提供人才储备及智力支持。四是要大力引进先进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总结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并将其服务于我国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1LLYJTJSJ034〕的阶段性成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