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如何消解社会心理逆反

吴青熹

2014年02月01日10: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如何消解社会心理逆反

  在心理学研究中,个人心理逆反是一种“因妨碍具体行为自由的规章制度或要求而产生的厌恶情绪反应”,而社会心理逆反则反映了“个人意志被剥夺和限制时极端反向的情绪表达和整体社会心态表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因受各种刺激,对社会现实产生从怀疑、抵触到否定、对抗等消极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大量弥漫于不同阶层的各个群体,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现象时,就会对社会发展稳定产生明显的消解、破坏等反作用。

  在当今中国,作为社会心理逆反的重要表现,谣言传播是值得特别关注的社会现象。中国社科院对2012年中国谣言传播作出研究分析,认为谣言在中国社会舆论场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逐渐进入“新”谣言时代。透过这些大肆传播的谣言,折射出的是自然环境、社会矛盾、社会信任和社会伦理的不断恶化,是中国民众内心深处的担忧与恐慌,这将会加剧中国社会的断裂,造成社会成员之间联系松散、信任匮乏、矛盾重重。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社会心理逆反现象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在社会心理逆反现象的基本原因方面,多指向西方意识形态、多元思想文化、民生热点问题和社会转型期等。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值得特别注意,如:不良官员影响。一些党员干部丧失共产主义信仰,官本位意识强、群众观念淡漠,这些人虽然只是干部队伍的一小部分,但其社会关注度高,容易造成干部群体的信任危机,社会信仰缺失。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思潮、文化产品、生活模式等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的文化信仰、价值判断遭遇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挑战,是非对错界限逐渐模糊,社会大众无所适从;主流媒体式微。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日益膨胀,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多从网络上获取信息,长期以来作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的主流媒体,对社会心理的引导和稳定作用出现弱化;网络技术催化。互联网是兼具信息发布功能、舆论传播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的聚合器,各种社会问题、丑恶现象、低俗文化、消极情绪在网络广泛传播,社会心理不断接受强烈的负能量刺激。

  社会心理逆反现象源于社会现实,却未必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两者之间具有能动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逆反的实质是人们对主流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感。如果能够对症下药,从培育诚实互信的社会文化、塑造公正爱民的政府形象、建设权威可信的主流媒体切入,就可能消解社会心理逆反,引导其走上健康轨道。

  培育文化凝聚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和谐、民族强盛的底蕴和内涵。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精髓,由情入理地阐释并重构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将之内化到人们日常行为举止、社交礼仪、语言文字中。由于传统文化依赖的物质环境和社会背景已基本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需要从文化和习俗的源头进行梳理,因此要注意形成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风尚,大力培育并推广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发展的源头在学校,学校教育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校教育会培育更多积极健康理性的公民。文化发展的传播靠媒体,因为传播决定影响,传播能力越强大,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越能广泛流传;文化发展还需要领导带头,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有领导真带头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文化发展才真有生命力和推动力。

  维护政府公信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把中国带入网络时代,为群众监督政府提供了技术手段。各级政府要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提升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手段,塑造公信爱民的政府形象。要提高执政透明度,凡是不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都应按照社会舆论规律主动发声或按照法律规定允许公民查询。要提高执政权威性,发布施政计划留有余地,逾期不能兑现的要说明情况,不能搞“鸵鸟主义”、避而不谈。面对社会监督要谨言慎行,多说真话实话、少打太极推手、不玩文字游戏。要完善民意民愿民情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不能忽视拖延、积累民怨。要加强党员干部管理,对违规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手,变事后查处为事先预防。

  提高媒体引导力。有什么样的新闻观就有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体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围绕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要以新闻真实为生命,新闻媒体只有保持内容生产的权威可信,才能掌握对新媒体的优势,在舆论引导中抢占先机、领先一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以新闻工作作风建设为基础,一些媒体面对生存压力,把赚钱作为首要目的,把媒体当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有偿新闻、形象广告,甚至对采访对象进行新闻敲诈,发布失实报道,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对媒体公信力伤害很大。要以传统媒体战略转型为突破,因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是此消彼长、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可以实现共赢的,传统媒体领导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努力探索全媒体采编创新点、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培育网络时代赢利点,使传统媒体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