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变与不变中演绎精彩——拉萨市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综述

根多

2014年01月28日14: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巍峨的布达拉宫、著名的八廓街、一望无际的草原,冰清玉洁的湖泊,以及来自远古的传说、神秘奇妙的宗教文化……

当千年的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碰撞时,拉萨的文脉方向在哪里?

近年来,在建设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大背景下,拉萨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一方面坚持着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推进着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这些“变”与“不变”之间徜徉,梦游历史、品味今朝的欣喜之感油然而生。

留住“活”的古城文化

不论是否精通文化历史,西藏人以及众多国内外游客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八廓街情结”。

如今,走在宁静的八廓街,鳞次栉比的藏式建筑,精美的藏式窗台、古色古香的木制地图、宽敞舒适的转经路、独具特色的路灯等等完美细节,无一不传递着古城保护的“变”与“不变”:“古”,不脱离现代;“新”,未摒弃传统。

其实,早些年,拉萨老城区的部分街区被市民戏称为“遗忘的角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居住人口的急速膨胀,在总面积约1.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多万人的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通行不畅、电力线路老化、消防设施滞后、给排水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屡屡遭人诟病。同时,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老城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也存在着极大隐患,令人心忧。

2011年底,在拉萨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玉珍等5名60多岁的老代表集中反映了拉萨老城区水电管网陈旧、生活设施落后、居民生活困难等问题,受老城区所在居民委托,他们强烈要求立刻启动拉萨老城区改造相关工程。不出意外,当拉萨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老城区保护工程的消息一传出,就得到了老城区居民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拥护。

2012年12月,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15亿元。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提出,“老城区保护工程首先要满足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生存的需求,二是文化的需求,三是精神的需求”。对生活在老城区里面的居民来说,生存的或者说生活的需求是最为重要的,而居住在老城区以外的人们则对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更为关注。“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给予老城区居民最大化的人文关怀和更人性化的生活享受”,这是拉萨市政府给予老城区保护工程的庄严承诺。

古城保护,变的不只是植入现代生活的元素,还有传承文脉的新思维: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根敦群培纪念馆已是各族干部群众学习历史、认清现实、明辨是非的重要课堂;尧西平康、邦达仓等包含住宿、餐饮的古建大院酒店,时刻让游人置身于浓厚的藏文化之中;加央、木如宁巴等大院中原有的居民,深深地留住了西藏“活”的民俗文化……

古城,就是要这种经典,这种令人汹涌澎湃的精彩。

文化惠民暖人心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人们对藏族同胞能歌善舞的褒奖。

立夏时节,拉萨的晚上8点,太阳的光华还没有褪去,在布达拉宫广场、宗角禄康公园、罗布林卡公园、各社区,人们开始了自己的“夜生活”——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而铿锵有力、酣畅淋漓,时而轻扭腰肢、尽显舒展。

这个2012年2月启动,受到市民、游客欢迎的幸福拉萨规范舞,只是拉萨市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一个缩影。

细心的人会发现,近年来,拉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得越来越完善,群众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而不变的却是拉萨市坚持“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决心。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拉萨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市群艺馆、歌舞团为主力,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支撑,村居社区书屋为基础,“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与此同时,市群艺馆和各县(区)文化馆实现了“零门槛”免费开放,且县县都有民间艺术团。2013年,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总投资额达到了6044.05万元,累计完成投资4347.8万元。

——以“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和“八看、一算帐、一揭批、四增强”感党恩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先进文化进寺庙扎实推进,在全区率先实现领袖像、国旗、报纸、广播电视、电影、寺庙书屋进寺庙全覆盖;以重大节庆日、文化科技“五下乡”、“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四进社区”、“军民双拥共建共保”、“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基层巡演、望果节等文艺演出活动为契机,将文化大餐送进了学校、村居、社区、寺庙、驻村工作队,据不完全统计,共演出700余场次,受益观众达25万余人次。

——舞台春色好,精品满枝头。2013年,《卓瓦桑姆》获第八届中国艺术比赛群星奖、传统藏戏《卓瓦桑姆》获全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阿谐》获得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金奖、《阿嘎舞》获得全国技能大赛艺术表演金奖;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贡嘎举金锦宝串唐卡”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获得“世界最大唐卡”称号;在自治区级各项比赛中,拉萨市也斩获颇丰。这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进一步提升了拉萨市文化软实力。

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拉萨百姓,正在“变”与“不变”中享受越来越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促发展

在拉萨变得日益繁华的时候,仅仅与市区一河之隔的次角林村,依然迈着亘古不变的脚步,安静、祥和始终是这座小山村的主题。相传,次角林村曾是文成公主进藏后随行人员的聚居地。

2013年,在这里上演的一台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为火爆的旅游市场增添了一把熊熊大火。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该剧一共实演82场,观众近7万人次。

真正的“变”,必然以“不变”者为依托。

如同《文成公主》商演一样,近年来,拉萨市依托历史文化优势,精心打造了一批全区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文化活动和产业品牌——藏历新年、拉萨雪顿节、“吞米岭?藏艺文博园”等。凭借于此,去年拉萨也荣获了全球节庆城市奖,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这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背后,主要得益于发展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一把手工程”,这也意味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了过去式,现在是大家都在为文化搭台,让文化来唱大戏。目前,全市各类文化经营户多达千余家。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拉萨市的导向作用,离不开拉萨市政策层面不遗余力的支持。这些年拉萨市对于文化产业开的绿灯越来越多——

为健全完善投融资结构,建立了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有力地带动文化休闲、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发展。

为集中展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拉萨新型旅游消费领域的空白,蔡公堂艺术观赏村、吞弥岭藏艺文博园、尼木三绝技艺展示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快速推进。

未来,拉萨将继续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博保护服务业、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业、民族演艺业和节庆会展业。同时,随着投融资渠道的拓展、创意人才的充实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培育新兴的文化创意业、出版发行业、休闲娱乐业、影视服务业等,最终形成未来拉萨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大业态。

站在《文成公主》演出地遥望拉萨河方向,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雄伟的布达拉宫。回想今天的《文成公主》火爆,明日的次角林村将变成什么样子?自治区、拉萨市有关部门已经有了决断,三年后将被打造成为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成为一座以文化旅游为主导,集民俗文化展示、民族手工艺品产销、演艺娱乐、酒店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

当次角林村成为文化旅游创意园的孵化之地,一项又一项独具魅力的西藏文化落户次角林村。将来,这里必将成为了解西藏文化,体验西藏魅力的绝佳所在。可以想象,人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除了过林卡、看电影、喝咖啡等休闲活动以外,还可以去次角林村去看藏戏、买藏饰,体验藏文化的魅力,这是何等的悠闲自在!

这就是幸福拉萨,这就是文化之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雷、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