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郭玮:树立“三农”工作新思维

2014年01月17日13:4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原标题:树立“三农”工作新思维

  近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生产连续十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十年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人口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工业和能源用途拓展,带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保障供给的压力将持续增大;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务农劳动力老龄化等制约不断增强;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农业国际竞争加剧等问题日益凸现。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体现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思维,对我们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一是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紧平衡是长期态势,粮食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在我国现有的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保障所有农产品的供给,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因此,我们要树立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底线思维、有“保基本”理念。这就是要认真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上,并切实把最重要、最核心的小麦、水稻、玉米等品种保住、保好,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与此同时,努力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二是树立体制创新的改革思维。现在,经济社会对农业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民对新生活有更多的期望,但一方面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资源的约束、规模的约束,另一方面农村耕地、宅基地不充分、不合理利用甚至闲置浪费越来越多,解决农村发展的困局,必须打破体制障碍,让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村,让农村现有的要素释放更多的活力,实现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如果说过去农业农村的发展繁荣主要得益于改革,那么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现阶段,要打破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根本出路仍然在于深化改革。

  三是树立耕地保护的红线思维。粮食安全说到底还是个生产能力问题,保安全核心是保粮食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最基本的是耕地。从数量上看,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40%。从质量上看,中低产田占70%以上,耕地负载逐年加大,区域性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耕地红线,既有数量红线,又有质量红线。要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生产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努力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生产率。水利是影响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加快水利建设,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促进粮食和农业产量取得突破。

  四是树立完善土地关系的法制思维。土地关系是农村各类矛盾的一个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处理好土地关系必须坚持法制思维,维护法制尊严,促进法制完善。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等,涉及面广,各方面认识还不深入,但这些又是必须推进的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限定的范围内开展试点。

  五是要树立农业发展的科技思维。强化科技兴农思想,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良种培育、节水节肥、食品安全、土壤治理、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研发能力,真正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要特别重视种子产业的发展,深化种业科技体制改革,集中力量组织好良种攻关,培育和发展“繁育推一体化”的、有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六是树立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思维。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在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过程监管,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都要牢牢树立安全思维,将安全意识贯穿于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要从源头做起,抓好标准化生产,严格农兽药残留标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制度,控药、控肥、控添加剂,稳步发展无公害生产、绿色生产。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七是树立农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思维。现在农业资源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问题十分严重,耕地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央强调,要注重永续发展,既保障当代人吃饭,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切实把过大的资源开发强度、过量使用的投入品、过多的污染物减下来,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节水农业、节肥农业、循环农业,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

  八是树立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开放思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就已经置身于全球配置资源的体系中,不能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当前我国农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宽广的视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推进我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的走出去,全面深化国际农业合作,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扩大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对于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求的农产品,要适度进口,建立稳定的进口渠道,保障国内供给。

  九是树立推进城镇化的人本思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抓住人口城镇化这个核心,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要解决户籍问题,让他们在城镇落下户、扎下根,融入城市社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对于进城落户农民,要通过将其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好他们的居住问题。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险的整合衔接,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解决好他们最基础的民生保障问题。

  十是树立农业农村资源配置的市场思维。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能够进一步激发农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要推进政府涉农职能转变,减少对农业农村微观经济活动不必要的干预和限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和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农民能干的事,要放手让农民去干,市场能解决的问题要坚决让市场去解决。即使是公共服务,也要更多地通过政府从社会购买的方式来提供。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强化农村各项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市场环境,为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提供必要的条件。

  作者系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中国发展观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