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桑助来:提高政绩考核科学化水平应遵循四个原则

2014年01月17日08:27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最近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对政绩考核的导向指标、考评方式及结果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规范和要求。我国的干部考核从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注重实绩,并制定了实绩考核的相关政策规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政绩考核存在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准确性科学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考核功能的发挥。考核是根指挥棒,对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和施政方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政绩考核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为民造福具有重要意义。但公共绩效的考核评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涉及行政理念、价值判断、制度体系、评价技术方法等多层面问题,如何提高政绩考核的科学化水平,不仅关系到考核自身是否准确有效,更关系到导向目标能否实现、会否发生偏差,关系到干部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引导,关系到改革难点的突破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高政绩考核的科学化水平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客观公正。政绩是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在一定时期内履行职责、开展各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和效能,是领导者决策、执行、管理等施政行为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客观反映。政绩考核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力求全面准确科学反映政绩水平,只有做到客观公正地考评政绩,才能保证客观公正地评价选拔干部,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力。为此,一要避免长官意志。要防止个别领导的主观判断对政绩考核形成干扰,更不能简单地用领导印象分代替科学严肃的绩效考核。二要避免“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象产生。在政绩考核中,有些指标用数打分、凭数说话是必要的,但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数据调查要保持准确性和独立性,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政绩驱动下的虚数、假数和篡改数据等问题。三要避免打人情分。现行的政绩考评主要是一种内部评估,一些考核评价人员往往根据关系远近来决定打分高低,或者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最后难以真正分出高下优劣,使政绩考核流于形式。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教育培训,增强考评人员的责任心,同时,要探索建立独立、专业、权威的考评体系,将对人的考评与对事的考核既有机结合起来,又相对分开,先考事再评人,避免因为人的因素影响对事的客观考评。

(二)系统全面。一个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人,其政绩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及内部建设等多个方面,科学的政绩考核要体现政绩的这一特性,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为此,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一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政绩考核要看领导者履职的全面情况和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实际成效,但同时也要突出重点,要根据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大一些指标考核权重分量。一方面,通过突出相关指标的考核推动一些突出矛盾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把某一项指标作用无限夸大,或者为了突出某项工作或某个部门任务,简单地搞一票否决,否则,会影响考评体系整体功效的发挥。二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我国地区差别很大,各地特色不同,在制定考评体系时,既要遵循政绩考核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的导向,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考评办法,反映当地特色,符合本地实际。三是“考什么”与“怎么考”的关系。考什么、确定什么指标固然重要,但怎么考有时更为关键。政绩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效果取决于各部分、各环节的相互配套和衔接。比如在制定考核指标时,既要考虑指标的导向问题,也要考虑一些指标量化的可能性、数据的可得性,再好的指标如果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容易出现人为干扰,发生失真失实,也没有意义。因此,要把“考什么”、“怎么考”、“谁来考”、“怎么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考评体系整体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注重实效。实效是领导者制定的各项规划、决策、政策等行政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成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效益。现代绩效评价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结果导向,美国《国家绩效评论》将官员绩效考核的本质界定为:“促使政府官员对结果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过程负责”。结果就是公共管理行为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和成效。比如一项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有损于环境保护,则这项政策的效益评估结果就有可能是零或负值。结果导向的考评体系,能有效避免许多弄虚作假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大大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正确认识过程与结果。从管理的角度看,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没有好的过程难有好的结果。但从政绩考核的角度看,应鲜明提出结果导向,考核指标应注重结果性指标,不能让所谓过程性的成效掩盖结果上的问题。一些地方常考评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就是一个过程性指标,不能简单地看花了多少钱、花钱的比例,关键要看钱花的实际成效,如解决了多少困难家庭的就业、多少失学儿童入学等问题。二是要正确对待显

绩与潜绩。从对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影响来看,潜绩更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是真正的政绩。但由于潜绩难以量化,而且其成效有一个表现过程,这就给政绩考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更新政绩考核理念、掌握政绩考核规律、运用有效技术方法上下功夫。三是正确分析当前与长远。打基础、利长远、可持续,是政绩考核的重要导向。任何一届领导者的政绩都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创造的,又对后任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绩考核不仅要注重现状评价,也要分析过去基础、评估未来影响。比如一些地方领导人,为了创造政绩,靠大量举债搞建设,急功近利、竭泽而渔,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影响此后的建设发展。还有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问题,都是百年大计,也需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关系,不给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隐患。这些都要求政绩考核要有大局观和战略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考评的技术层面。

(四)与时俱进。政绩考核不仅是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共管理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公共管理和国家治理方式发生重要变化,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在许多发达国家治国理政中得到普遍推广和使用。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上政绩考评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方法,改革传统的官员考核方式,逐步推进政绩考核的现代化。首先,要更新考评理念和原则。长期以来,效率原则是公共组织基本的价值取向,行政高效成为行政的最高原则。但随着民主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府治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政绩好坏要由人民来评说,人民满意是政绩评价的最高标准,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让社会公众在政绩考评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次,要掌握现代公共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考核评估政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用定几个指标、加几个数据来解决,要重视现代绩效考评理论的研究和先进技术方法的运用。长期以来公共管理标准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公共绩效考核一直徘徊在主观与客观之间,使绩效考核成为公共管理上的瓶颈。现代政府绩效评估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了以“三E”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即从经济性(Economic)、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益性(Effectiveness)三方面来衡量公共绩效。“三E”理论的提出及在其运用中产生的各种技术方法,包括公共绩效平衡记分卡方法、PART评估工具等,使公共绩效的评估成为可量化、可比较的科学体系。这些理论和方法,反映了公共绩效考核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值得很好研究和吸收。再次,要搞好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结合。目前我国政绩考核主要局限于机关内部的上对下考核,这种考核具有效率高、信息采集方便、权威性强等特点,但也存在专业化程度不够、社会认同度不高、容易产生主观偏差等问题,要搞好内外结合,不断加大外部评估的力度,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参与考评政绩。要探索建立专业化的政绩考核队伍,发挥社会评估调查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作用,提高政绩考核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同时,要探讨建立多层次多层面的公民评议体系,将管理和服务对象纳入政绩考核,探索建立公民满意度调查制度,用可以量化和测度的人民满意来引导和检验领导干部的施政行为,不断推进政绩考核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