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汪朝光:历史读物的庸俗化不可取

2014年01月15日15:1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历史读物的庸俗化不可取

●在史学的繁荣中也夹杂着一些脱离历史本真的趋向,即史学研究和表述的庸俗化趋向。

●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如果任其发展,不仅有违于学术的本真,而且误导读者,影响大众心理,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年一代。

●从群众路线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史学为人民服务的功用。

●需要历史研究者下大功夫以为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表现历史的多样性,讲求表述的生动性,从而使更多的历史读物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自然与人类社会过往发生的所有事件的总和,历史学也就是对所有这些事件的叙述、研究和解读,并由于其无所不包的内容而被先贤哲人理解为“唯一的科学”(马克思语),可见其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中华文明具有从未中断的悠久历史,并因此而发展出世所罕见、绵延不断的历史学表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文化的不断繁荣,历史学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兴旺年代。只要看看各大都市的书店陈设,那些摆放在显著位置而又琳琅满目的历史读物,便可以切身感知史学的大繁荣和广大读者对历史读物的喜好。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在史学的繁荣中也夹杂着一些脱离历史本真的趋向,即史学研究和表述的庸俗化趋向。早先流行于一些电视剧中的“戏说”主题,有向史学界蔓延的趋势,并且影响到一些史学著作和通俗历史读物。其表现有各种形式,既有随意编造杜撰历史事实、脱离具体的历史场域、任意臧否乃至颠覆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者;也有将历史中的专制君权、暴力权谋等合法化,并以卑劣为高尚、以玩弄阴谋为成功者;还有对文明理性、公道正义、人文价值、高尚情怀的任意解构,从而混淆历史上的进步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文明和野蛮者;更有极不严肃地解读历史,危言耸听,哗众取宠,使历史读物沦为流行乃至粗俗下作语汇的集合者。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然历史之所以能够为后世鉴者,正在于历史著述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过往的历史,以事实为依据,对历史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那样的话,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反而可能扭曲历史,使后来者通过一面扭曲夸张的“哈哈镜”观察过往的历史,其后果诚可以知者。近些年来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已经在读者尤其是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中国数千年灿烂文明悠久传承的认知,影响到他们对中国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那些优秀价值观的认知,影响到他们对深藏于广大民众内心世界中真善美情感的认知,同时也影响到他们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认知。总而言之,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如果任其发展,不仅有违于学术的本真,而且误导读者,影响大众心理,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不利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原因较为复杂。在当下的改革开放时代,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术的商业化,追求利润的商业思潮渗入学界,视著述为商品,以利益为目的,以赚钱为至上法则,“跟着感觉走”,迎合某些读者的不良趣味,唯利是图的结果将导致史学读物的庸俗化倾向。同时,在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走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少数论者缺乏自信心和主体意识,讲求跟风造势,以怪为新,以庸俗为有趣,视历史为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而凭空编造历史,庸俗化的历史读物便因此得以登堂入室,影响读者。

既然历史读物的庸俗化有违于历史的本真,危害不小,严肃的历史研究者便负有一份不可回避的责任,回到历史的现场,以历史事实为叙述历史的基础,以历史唯物论为研究历史的指南,以发挥自己的“史德、史识、史才”为不懈的追求,确立历史真实的本来面目,尤其是阐发中华文明史的主体意义和创造意义,传扬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爱国、大义、善恶、正气观,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科学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传承担当起历史学应尽的责任,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为中华民族确立自信自强的历史本源。

实话实说,作为大多数严肃的历史研究者,对于历史读物的庸俗化虽然很不以为然,但碍于“学术”的圈子,却难在历史知识的普及上下功夫,或多或少对于历史庸俗化表述的趋向也有些责任吧。读者对于历史读物的喜好和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满足他们爱史读史的需要也是史学研究者的责任,何况我们不能苛求每位读者都是历史研究的专门家。因此,从群众路线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史学为人民服务的功用。我们反对史学的庸俗化,但我们并不反对而且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提倡史学的通俗化,也就是说,以通俗易懂的表述,使中华文明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能够深入中国的人心,鼓舞中国的发展。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史家对历史价值的科学认识,对历史知识的充分把握,对历史读物形式的多样化理解。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历史研究者下大功夫以为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表现历史的多样性,讲求表述的生动性,从而使更多的历史读物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历史是非常丰富、生动、多样化的,历史研究和历史读物也决不应是枯燥无味、空洞无物的,当然更不是板着面孔教训人的。毛泽东在其名篇《反对党八股》中所列举的各种八股陈词老调,应该是我们史学研究者所力避的。古往今来,有不少史家的著作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以其平实明白、晓畅自如的表述而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便是这方面的丰碑和表率。历史读物也应该有各种不同的层次,满足各式各样读者的需求。既应有那些深入研究、足以为后世垂范的精品力作,更应有能够为普通读者喜读爱读的名篇佳作。

最近在读著名史学家蔡美彪先生去年完成出版的《中华史纲》,全书以30万字的篇幅,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娓娓道来,文笔大气,文字明快,文风质朴,可以使读者花不多的时间了解中国历史全貌,并得到强烈的阅读愉悦感。这样雅俗共赏的优秀历史读本,自为广大读者所喜读爱读,也是历史研究者所应着力追求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总书记的话言简意赅,道出了历史的意义及其必然发展。史学研究者、历史读物的创作者和出版者当以此为出发点,力戒低级的庸俗化,追求高尚的科学化,鼓励生动的通俗化,从而为历史科学的大发展,为国家文化的大繁荣,为民族复兴的大事业,尽我们应尽的职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