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实现“两个巩固”的重大创举—— 访“马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 

2014年01月02日08:46   来源:《求是》

原标题:实现“两个巩固”的重大创举

  记 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请您介绍一下“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徐光春:“马工程”实施以后,咨询委员会随之成立,肩负起为工程顺利实施把关助力的责任。咨询委员会由40多名德高望重、资深学丰的马克思主义各个领域的著名理论家组成。咨询委员们不负重托,仅2012年审议过的各类书稿就有1000多万字,为工程的实施作出重要贡献,被中央领导同志称之为“一个令人敬仰的群体”。

  咨询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出主意,二是把关口,三是促创新。把好工程的质量关,是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工程关口主要有两个,即政治关和学术关,咨询委员会对工程的每一部书稿从提纲开始,一般至少要审议五次以上,每一次审议都着力于把好政治关和学术关。我们始终强调并坚持:政治关是工程的生命,学术关是工程的价值;政治关重在正确,学术关重在科学。咨询委员会的工作不单纯是把关守隘,还要积极助推理论创新。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马工程”既是一个继承工程,更是一个创新工程,是一个全面展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工程。我们要求一定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比如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编写、而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审议的书稿,我们要求必须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在书稿中体现出来。在整个工程建设的布局中,一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放在工程的突出位置。

  记 者:“马工程”10年来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徐光春:“马工程”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新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阐释取得丰硕果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不断深化拓展,社会热点问题和倾向性问题的思想理论引导产生明显成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初步形成,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进一步壮大。“马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大创举。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方面,专门设立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审核和修订课题组,推出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组织出版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列宁选集》;组织编写《马列经典著作选编》和《马列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为学习研究和宣传普及马列主义提供了更加准确、权威、丰富的译本和读物。

  在热点问题和倾向性问题的理论引导方面,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先后推出10本《理论热点面对面》通俗理论读物以及电视专题片,组织发表系列文章,推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普及活动。针对宣扬西方价值观的错误思潮,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诋毁经典作家的错误论调,组织发表重点文章、析事明理、澄清认识。针对一些长期困扰人们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组织编写《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及《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发挥了及时发音定调、辨明理论是非的重要作用,引导了社会思潮走向,巩固壮大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记 者:建设马克思主义的高校学科体系是“马工程”的重点领域,在学科教材体系建设方面,“马工程”有哪些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

  徐光春: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水平的关键。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有所弱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和教材建设有所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青黄不接。实施“马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指导。

  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第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地位。“马工程”协调国务院学位办,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将马克思主义学科从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六个二级学科,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在高校的地位。第二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总体上发展迅速,数量众多、门类齐全,但也存在版本过多、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特别是部分教材照搬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接受西方价值立场的倾向比较明显。因此,“马工程”实施以后,在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阐释、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的同时,将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工程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最强的学术力量,着手编写15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骨干基础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其中包括40余种重点骨干课程的专业基础教材,形成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成果,体现当今中国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最高水平的重点教材体系。目前,已编写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新闻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等34种重点骨干教材,推动100多种重点教材编写取得重要进展,基本覆盖各主要学科领域。第三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质量是工程教材的生命。根据中央领导同志“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要求,所有工程教材都是反复修改、千锤百炼,从教材提纲的征求意见和修改审定,到教材的初稿撰写和统稿修改,再到教材经中央审定并出版使用,均有一套严格工作流程。

  我们取得的经验主要有: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针对一些被误导的重大理论和学术观点,力求做到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一些内容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剖析和阐释,力求作出科学理性的评价,使之从价值立场到话语表达实现真正的中国化,以引导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二是努力体现“三个充分反映”的要求。即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力求在总结经验中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性的认识,以增强中国道路的学术阐释力,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形成了科学的工作机制。几年来,工程教材编写在实践中形成了科学的编写机制、严格的审议审看机制和规范的编辑出版机制,确保了教材编写的进度和质量,力求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一流的水平。

  记 者: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方面,“马工程”在这方面有哪些深入探索和思考?

  徐光春:增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就有必要建立中国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马工程”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坚持理论创新、学术创新,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世界上有话语权,能不能建立起中国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体系,关键是要坚持理论创新、学术创新。“马工程”为理论和学术创新搭建了平台,增强了动力。

  其次,要加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是构建中国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体系的依托。要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积极打造具有较强原创能力的基础学科,拓展对策研究的应用学科,开创立足学术前沿的新兴学科,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各类高校对“马工程”教材的使用,努力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再则,要积极走出去、面向世界。我国理论界、学术界要克服关门研究的习惯做法,以充分的理论自信大胆走出国门,与国外同行交流,在交流中沟通,在宣讲中传播。要加强同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著名智库的交往交流,主动参与国际对话,把中国的创新理论、创新学术展现在国际讲台。要从理论和学术的角度,向国际社会介绍我们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政策。要重视话语转换,用外国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的事情、中国的道理、中国的信念,增强中国学术的亲近感和吸引力。

  记 者:“马工程”要求出人才和出成果并重,在队伍建设上取得了哪些重要成绩?

  徐光春:从事“马工程”教材编写和使用的主要是四部分力量,即四支队伍:协调队伍(工程办公室等机构)、编写队伍(各读本、教材的课题组)、教师队伍(各高等院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咨询队伍(工程咨询委员会)。正是这四支队伍形成一支强大的“集团军”。几年来,通过教材编写和课题研究,工程发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政治坚定、功底深厚、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可以说,工程教材编写的过程已经成为发现人才、造就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的过程,工程已经成为团结和凝聚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培养理论骨干的重要阵地。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高校教师能够尽快适应教材教学的需要,从2010年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连续举办工程新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已累计培训3500余人,地方和高校累计培训教师24.8万人,切实帮助各专业教师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新教材,现在这些教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尽心尽责地履行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神圣使命。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一是进一步增强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二是一定要抓住主题主线。更好地发挥“马工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理论引导和学术支撑作用。三是要下大功夫、下苦功夫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和水平。下一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要充分调动“协调、编写、教师、咨询”四支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严把工程质量,力克工程难关,勇攀工程高峰,用一流的队伍素质,创造一流的工程质量,实现一流的工程水平,使工程不断在质量上深化,在水平上深化,在成效上深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孙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