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任伍(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12月16日电 (万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京举行。会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就此,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
唐任伍谈到,刚刚落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翻开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使我国的城镇化由坐而论道转变到知行合一,由理论号召转变到实践行动,开启了通过新型城镇化红利、加快我国民生改善的新的一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二元体制、农民工、大城市病等,导致户籍人口只有35%,城镇化过程中民生问题仍然突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洞悉问题所在,明确提出用推进城镇化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目标是通过推进城镇化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唐任伍认为,以城镇化带动民生的改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按照问题逻辑,提出了完整的建议和安排。第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民生改善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城镇化,不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离开了人,修再多的房子,建再漂亮的马路,那些都是外表,关键是适不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新型城镇化改善民生就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需求,不搞拉郎配和运动。
第二,城镇化改善民生的关键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善民生首先要确定身份,提供平台,所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工作任务第一条中就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将农民有序变为市民,为他们提供一个正式的身份和稳定的平台,改变长期以来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长期以来,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难以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收入、就业、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都存在难题。这都是由于二元体制导致农民工的身份不确定造成的。因此,要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城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是民生改善的基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会议明确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第三,城镇化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就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这是通过城镇化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就业是民生之本,转变为市民的农民只有有了稳定的就业,才能有好的生活质量,才能住得下、留得住、稳得根,城镇化才算成为真正的“人”的城镇化。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通过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否则的话,城镇化只是表面光鲜,农民也只是换了副市民的“马甲”,最后城镇化也“化”不起来,变为“鬼城”、“空城”。
第四,城镇化改善民生的要求是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城镇化,让居民有好的生活环境和较高的生活质量,这是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因此,就要规划好城镇建设,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以科学、务实的态度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五,城镇化改善民生必须稳步推进,渐进进行。城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因此,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用推进城镇化的方式改善民生,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把握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时机,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切不可采取运动式、冒进式的方式。
相关专题 |
· 唐任伍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