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陈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陈全国

2013年12月13日08: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专章部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既是边疆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又是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事关全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西藏自治区要把贯彻落实《决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勇于担当、大胆探索,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分工负责,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首先应建立与实践发展相适应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并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高效。针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党中央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治藏方针。我们在历届党委、政府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组成两套工作班子,一套班子集中精力抓发展,一套班子全力以赴保稳定,抓住发展稳定两件大事,选好两个方面的抓手,建立两个长效机制,从自治区到地(市)、县(市、区)、乡镇、村(居委会),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机制保障。两套班子和衷共济、风雨同舟,主动担责、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切实构建起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领导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坚持“两手”同抓,创新工作思路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思路。争取群众与打击犯罪是社会治理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同时都做好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创新思路,坚持“两手”同抓:一手抓争取人心,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族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僧尼,最大限度地把各族群众和广大僧尼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使之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使我们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具有最广泛、最深厚、最可靠、最坚实的群众基础,进而筑起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在与十四世达赖集团的斗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一手抓依法打击,毫不放松地打击非法组织和重点人,对追随十四世达赖集团、从事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的非法组织和重点人坚决依法打击,铲除破坏西藏稳定的隐患和土壤,切实维护好国家的最高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协调联动,创新指挥体系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应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增强维护社会稳定合力。对于西藏这个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的重点地区来说,统筹各方各类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成维护稳定的强大合力,尤为关键、十分重要。针对这一特殊区情,我们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的指挥机制,成立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驻藏部队、武警、边警、消警、公安等共同组成的自治区维稳一线指挥部,形成了协同配合、协调一致、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实行各级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确保出现情况及早发现、及时处置。实践证明,这一指挥体系在日常管理、维稳处突、抢险救灾、服务群众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坚持强化基层,创新乡村管理模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主体。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力量在基层、基础在群众。只有切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城乡居民自我管理良性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起社会治理创新的正能量。我们坚持激活细胞、底层突破,在全区广泛开展“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活动,引导城乡居民以5户或10户为联户单位,围绕和谐稳定、增收致富而互帮互助、互相支持,在全区建立起13万个联户单位,覆盖全部70.45万户城乡居民,实现了安全隐患联防联控、矛盾纠纷联排联调、重点人员联管联教、弱势群体联帮联扶、集体组织联建联营、小额信贷联保联担、增收渠道联创联享,夯实了城乡发展稳定的根基。

坚持综合施策,创新寺庙管理机制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西藏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座、僧尼4.6万人,信教群众200多万人。 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把社会治理理念引入寺庙僧尼教育管理服务领域,把寺庙作为基本的社会细胞和社会单元,把广大僧尼作为亲人和朋友,在全区寺庙全面实施了社会管理和公务服务全覆盖。大力推进寺庙“九有”,即有领袖像、有国旗、有路、有水、有电、有广播电视、有通讯、有报纸、有文化书屋;深入实施“六个一”,即每个驻寺干部与一至几名僧尼交成朋友、开展一次家访、办一件实事、建一套档案、畅通一条联系渠道,形成一套管委会、寺庙、僧尼家庭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落实“一覆盖”,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免费为僧尼进行健康体检;开展“一创建”,即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深化“一教育”,即在全区寺庙深入开展以弘扬历代高僧大德“爱国爱教、遵规守法、弃恶扬善、崇尚和谐、祈求和平”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实施“一工程”,即实施百名高僧大德培养工程;开展“一服务”,即开展爱国爱教宣传服务下乡活动,完善利寺惠僧措施,确保了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

坚持织密网络,创新城镇管理格局

《决定》提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西藏是藏传佛教中心、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给社会治理、维护稳定带来了很大压力和挑战。我们审时度势,以爱民、为民、亲民、便民、利民、安民为宗旨,在拉萨市、各地区行署所在地和所有县城建成了698个便民警务站,推行城镇网格化管理。每个警务站平均覆盖半径300—500米范围,及时热情地为各族群众和中外游客提供便利服务,免费供氧、供药、供水、提供咨询等。同时,实行联网、联勤、联动,24小时执勤巡逻,确保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在此基础上,将网格化管理模式拓展延伸到社区、寺庙、村民组、居民区,第一时间上报信息、调解矛盾、妥善处置、稳控事态,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内、消除在萌芽状态,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坚持顺势而为,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

意识形态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我们充分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放松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切实抓好传统媒体这个阵地,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的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西藏各族人民的关心关怀,坚定宣传社会主义新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其次,着力抓好新兴媒体这个阵地,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自2011年11月开始,成立由区党委副书记负责的互联网工作党工委,在所有具备条件的网站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派驻2—3名党建指导员,实现全区互联网党建工作全覆盖;加快完善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三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建立一支立场坚定、反应迅捷、可信可靠的网宣网管队伍,不断壮大网上正面声音,严厉打击网上渗透破坏、造谣传谣、恶意炒作等违法犯罪行为,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建设平安西藏、幸福西藏、美丽西藏创造良好环境。(作者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区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3日 07 版)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