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如何一步步变为现实?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集合号响彻中国大地,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考题。近日,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联合召开专家笔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权威解读。《学报》授权人民网理论频道发布七位专家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林毅夫: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既要有“有效的市场”,也要有“有为的政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需要消除对市场所遗留的一些干预、扭曲,让资源由市场进行配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对市场的干预、扭曲给予资本密集型大型国有企业必要的保护、补贴,在现有条件下,继续保留这些保护补贴,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收入分配恶化和腐败蔓延。
胡鞍钢:中国进入了全面现代化、全面改革和全面创新时代。21世纪,中国进入了全面现代化、全面改革和全面创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五位一体”全方位体制改革。
韩康:改革没有突破就没有真正的进步。历史经验表明,体制、制度的真正进步,都是在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所突破而获得的。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有历史合理性因素,也有十分明显的发展局限性。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两个重要方面有所突破,一是重构市场主体结构,二是加快政府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卢中原:政府职能转变仍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建议以“营改增”为契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端正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改革,树立“法不授权即为禁止”的依法行政理念,强化监督机制;推进产业政策转型,以功能引导为主,选择性保护为辅,取消微观审批,加强公共规制;在非行政领域下实行“去行政化”改革。
周为民:把握市场经济的实质,厘清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要素市场经济,只有在要素充分市场化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的关系方面,应合理界定宏观调控的范围;宏观调控不是对市场作用的限制或替代,其作用是协调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多重目标;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并非来自政府更多地集中权力和垄断资源,而是依靠由市场的充分发展所形成的组织工具和组织技术来实现等。
贾康:在全面改革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在分税制改革方面,近年来为人诟病的“地方隐性负债”、“土地财政”问题以及 “基层财政困难”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不是分税制,而是由于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迟迟不能真正进入分税制状态。建议逐步推进“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两个层面的“扁平化”改革,把财政的实体层次减少到中央、省、市县三级,使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等等。
王小鲁:当务之急是改善政府支出结构。财税体制改革当务之急是促进政府支出结构合理化。在改善政府支出结构方面,建议对党政机关分别建立机构运行支出和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分渠道管理;按辖区常住人口的千分比制定合理的“财政供养人口标准”,按“财政供养人口”设政府人均经费支出;根据地区差异分档制定地方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和人均财政支出标准;推进针对超面积住房的房产税改革等。
(专家解读详细内容将发表在2013年12月20日出版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