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辜胜阻:城镇化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展模式

2013年11月29日15:1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11月29日电 (万鹏)11月28日,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武汉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发表主题演讲。辜胜阻表示,城镇化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需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引导民间资本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辜胜阻认为,城镇化趋利避害首先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让市场在城镇化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理论突破是重新定位市场的功能,从20年前的“基础性”作用到今天的“决定性”作用;重新塑造政府与市场关系,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他介绍了当前城镇化路径上的五种不同观点。他主张,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推进城镇化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但并不意味政府对城镇化应无所作为。仅靠市场“无形之手”会造成市场失灵,即具有外部性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会达不到社会总体需求的水平。新型城镇化需要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两手配合,但要防政府成“闲不住的手”而过度干预把好经念歪。政府应在规划制定、制度设计、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六个方面有所作为。

辜胜阻说,让市场在城镇化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要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发挥民间资本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民间资本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天然联系。民间资本的特征是投资产权的高度人格化和清晰性,其投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能够主动、敏感地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也最善于根据价格信号做出自主决策,优化资源配置。他建议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从八方面激发民资活力。

辜胜阻表示,城镇化配套改革必须围绕“人、业、钱、地、房”五大要素,正确选择改革路径。

“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的城镇化要解决转移人口“如何市民化”和“人往哪儿去”两个问题。市民化是稳定就业加公共服务加安居及观念的城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共服务,只有户籍没有公共服务就不是市民化。如果通过盲目的户改和土改使两亿多农民一夜成为市民而失去农村土地,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城镇化过程中解决“人往哪儿去”问题,应该“两条腿”走路。

“业”就是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市民化要有稳定就业。产业支撑和转移人口稳定就业是城镇化的重要基础。要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促进产城融合,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来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

“钱”是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市民化是高成本的改革。有调研数据显示,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服务成本平均要十万人民币,中小城市相对便宜一点,大城市可能需要更多。“钱从哪儿来”的问题涉及到财税改革和金融改革,解决这一问题要建立多元化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和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地”是指土地的集约使用和推进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中使农民利益最大化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要让转移人口能够不放弃承包权,用好抵押权,能够用土地换股权,实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

“房”是进城人口住有所居的关键。解决住房问题则要建立覆盖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元化城镇住房供给体系,使进城人口实现安居梦想。

辜胜阻强调,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做好了,是黄金机遇;做不好,会导致灾难后果。城镇化要健康发展,需防范五大误区:一要防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避免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的“拉美化陷阱”。二要防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避免地方一哄而起搞大跃进,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和规模扩张,陷入“速度至上陷阱”。三要防城镇化的“房地产化”,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避免过高地价推高房价、陷入“卖地财政陷阱”。四要防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消灭村庄,迫使农民“被上楼”、农村被城镇化,陷入“掠夺式发展陷阱”。五要防特大都市“大城市病”,避免重物而轻人的城镇化,陷高楼林立而居民幸福感下降、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粗放开发陷阱。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辜胜阻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