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步伐明显加快。截止2013年9月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超过2亿。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问题更复杂,困难更多。
日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如何看待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应对老龄化,以及如何提升养老体系的运作绩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应尽快提升养老体系的运作绩效
目前我国对于老龄事业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面对这些不能回避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政府和民间合作,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潜力和积极性,来应对今后很长时间段内的挑战和考验。
在财税支持和金融互动支持方面,我认为必须尽快使我国的基本养老体系进一步合理化并提升它的运作绩效。基本养老体系需要政府牵头,它所要调动的力量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蓄水池”。现在由于各地的养老金账户并不统一,互济功能就无法得到升级。从全国的总账上算,我国养老金可用资金是有余额的,但很多地方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比较早,已经出现了多年的年度支付基本养老金缺口。所以,应该将这些分散的“蓄水池”合成一个全社会统筹的“大蓄水池”,这样就促进了互济功能的升级,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除基本养老之外,我国的养老体系还必须讨论其他多样化的支柱。比如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及商业性养老保险为代表的,更能体现不同层次支持力量的制度安排。从这个视角来说,从基本养老到多支柱的结合来进行分层保障,形成应对现实需要的供给体系。
对于企业年金制度,可以参考“美国401K”的经验,给予参与者个人所得税税收递延的优惠。但在我国还需注意一些特别的制约,比如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是跟各个市场主体在运行中的财务状况相关的,如果我们有一大批主体不是依靠公平竞争来形成很好的财务支持力量,而是靠垄断等特殊因素,那这个体系运行起来就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形成合理的配套改革方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进行合理优化。
财政在基本养老体系的支持方面,应该抓住一些重点问题。比如这些年我们支持的国家战略级储备是以全国社保基金的名义进行管理,这个战略储备是社会保障理事会管理的社保基金,已经有近万亿元的资金储备规模。对于这样的基金在管理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要跑赢通货膨胀。如何通过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管理它,让它能够保值增值,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记者 金辉)
相关专题 |
· 贾 康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