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再回首)

灵魂若有在 凯歌唱未休——怀念王学仲教授

张海

2013年11月10日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王学仲中国画《黄山劲松》。

顾炎武诗《龙门》(草书)
  王学仲

王学仲,别号夜泊,晚号黾翁。1925年生于山东滕县,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书画,诵读国学。成年后,分别在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得到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指导。1953年到天津大学任教直至逝世。出版有《王学仲画集》、《王学仲书法集》和《王学仲文集》(10卷本)等,曾任中国文联全委会荣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等,曾获鲁迅文艺奖、世界文化和平奖、造型艺术成就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等。

2013年10月8日,当代著名艺术家、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先生悄然离开了人世,“不要惊动领导、组织和弟子们,不设灵堂,不要吊唁,不接受花篮”的遗愿感动了文艺界。王学仲品行高尚、淡泊名利、勤勉敬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标新立异,创作了大量风格鲜明的诗文书画;他发前人之未发,在学术上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他传道授业六十载,培养书画人才无数,生前为人赞叹,逝后为人怀念。

王学仲是一位诗书画兼擅的艺术家。青年时代在国立北平艺专求学时,他的诗书画习作就得到恩师徐悲鸿的肯定:“方在少年,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禀赋不凡,盖由天授,与之古人,在唐则近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正、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徐悲鸿对他的评价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勉励。王学仲不负厚望,书法取法广泛,真草隶篆诸体兼擅,书风气韵生动,既不重复古人,又避免重复自己;他的绘画题材广泛,画种多样,融会中西,在亦庄亦谐的笔调中托物兴怀,寄情说理;他的古体诗,随手拈来,古意盎然,而他的诗集《三只眼睛看世界》“内容新、体裁新、语言新、意境新”(东方鹤评语)。周汝昌评价王学仲:“世人皆赏学仲先生的丹青翰墨,我独以为他的文才实居首位。他的文才,包括诗、词、曲、赋诸多文体,这在当今尤其是可贵的罕例。”

王学仲是一位文艺理论家。他秉承“善疑、求真、创获”的学术精神,在文艺创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新意的学术论点。他的《碑·帖·经书分三派论》一文,对摩崖刻经进行了深入考究,于碑学、帖学二派之外,增列经派书法,是继清代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之后,更进一步探究书派的书论,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他担忧传统文人画之没落,倡导现代文人画,其论之高,非常人所能及。他用心比较中西美术思潮,并深入思考,发出“世界美术思潮中心东移”的最强音。针对改革开放后一些青年倾心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现象,他发出了“东学西渐,欧风汉骨”的呐喊……他的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学术体系——“黾学”。“黾”是王学仲父亲为其所取之名。“黾学”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一画、二合、三怪、四我、五象、六学、七艺。“一画”即文人画,王学仲倡导的文人画强调诗书画结合,追求野逸美,崇尚古朴自然;“二合”指意象合一,这个意象一定要渗透书家哲性的思想;“三怪”即徐悲鸿对他诗、书、画奇特性的评价,体现了王学仲“艺必己出”的艺术思想;“四我”即“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他坚信这是艺术的最高宗旨,个人是“小我”,时代是“大我”,这是一种艺术态度,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五象”即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五象”之中,他更注重意象;“六学”即文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经学)、哲学、历史学等,其理论基础是国学;“七艺”即绘画、书法、诗词、治印、雕塑、散文、小说等,其要求是样样通晓,融会贯通,之后卓然成家。

王学仲还是一位教育家。1953年,他被分配到刚刚经过院系调整后的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教美术课,一教就是60年。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在全国文学艺术界享有盛誉的弟子门生,而以他名字命名的“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也早已成为天津大学的一张文化名片。王学仲的教育生涯又不局限于天津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他作为中日建交后中国派往日本的大学教授,到日本筑波大学任教。他深知肩上的责任,写下“挥别长城辞祖龙,银鹰呼啸破云空。岂为一己身家计,扬我民魂与国风”的豪言壮语。在日本任教期间,他不辱使命,传播中华文化,直言日本时弊,培养美术人才,为日本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王学仲还经常受邀外出讲学,从不计报酬。上世纪80年代,我曾多次以河南省书协的名义邀请他到豫讲学。记得有一次是书法理论班,时间长达20余天,说来惭愧,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安排他住在一家简陋的宾馆里,他白天为学员上课,晚上为学员批改作业,结业前,还自书诗相赠:“论字谈书恰两旬,贵能灿漫师天真。良田伯雍只生玉,名苑紫荆先得春。才媛朱丝称管氏,多君楮墨越王珣。时从双谱独思悟,坐偃卧濛为出新。”其尽职尽责,良苦用心,可窥一斑。讲学结束后,他分文不取,我们实在过意不去,就送给他一块几十元的毛毡表示心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王学仲桃李满天下。“黾园恩泽育桃李,夫子翰墨传后人”,这是他的弟子们敬献给他的挽联,更是他一生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王学仲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通为国为民之道,蕴为人处世之理。他曾用多种书体反复书写一首诗:“家邻渤海住,国古长城存。疆土万千里,炎黄一子孙。”1950年抗美援朝,他几次报名,均未如愿,内心惭愧,赋诗曰:“蹉跎已负有为时,跃马横戈志所期。惭愧男儿躯七尺,调铅杀粉抹胭脂。”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王学仲激动万分,浮想联翩,于是赋诗云:“生来忧国不忧贫,百镒黄金等路尘。望破山河统一日,余年尚待有几春。”1993年5月突发脑溢血时,自知力不从心的他,口成绝命词:“我自有心力未遒,陆台分峙子民忧。丈夫报国满腔血,可惜空于颅内流。”当下,我们伟大祖国和谐繁荣,身处和平时代的一些青年人对王学仲这种艺术为国的崇高理想不大理解。然而,若是从他的人生经历来品味这种情怀,也便不难理解了。

“生遇人民纪,凯歌唱未休。灵魂若有在,死去亦高讴。”这是王学仲年轻时立下的人生志向。他践行了。也因此,他的艺术作品为人所纪,他的学术思想为人所唱,他的德行永远为后人所讴。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10日 07 版)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