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武力: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06日08:48   来源:经济日报

1988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新时期以来具有历史阶段性标志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决策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治理整顿”阶段。这个阶段的“治理整顿”,不仅治理和部分改革了前十年积累下来的体制问题,也调整了因经济发展过快而出现的结构失衡问题,为1992年以后的改革和发展稳住了阵脚、准备了条件。

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后,举国上下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呼声很高。一方面,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通货膨胀加剧,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发展过热。1984年到1988年国民收入只增长70%,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4%,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200%,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严重失调。1988年夏季,在经济秩序特别是流通秩序的混乱状况没有得到扭转的情况下,放开了大部分商品价格,实行价格改革“闯关”。但这一决策未能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结果诱发全国性抢购风潮。继四五月份的抢购风潮后,在各大中城市掀起了一股更为猛烈的抢购风潮,甚至出现了挤兑未到期存款抢购商品的新情况。

十三届三中全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的。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总的经济形势是好的,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突出的是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为了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为了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认真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目前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在这两方面都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

会议提出,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是:(一)压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调整投资结构。(二)抑制消费资金的过快增长,特别要坚决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三)采取一系列稳定金融措施。(四)克服经济过热现象,降低工业增长速度。

关于整顿经济秩序,会议提出:就是要整顿在新旧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主要措施是:(一)坚决刹住乱涨价风,把物价、财务、税收监督制度和市场规则建立健全起来。(二)整顿公司,政企分开、官商分开,惩治“官倒”。(三)尽快确立重要产品的流通秩序。(四)加强宏观监督体系。(五)制止各方面对企业的摊派、抽头和盘剥。

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5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会议还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在厂长(经理)全面负责下的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体制,改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两张皮”的状况。

10月3日,为贯彻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10月6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从严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决定》。10月24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物价管理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决定》。

11月28日至12月5日,国务院在北京同时召开全国计划会议和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讨论安排198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讨论部署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这两个会议坚决贯彻了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

1989年11月召开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把一度被延误的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这一阶段治理整顿大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在继续整顿经济秩序和调整结构的同时,以启动市场,争取经济适度发展为侧重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浦东的开发。第二步是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其中最突出的是清理企业之间的“三角债”。与此同时,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建立了股票市场。二是粮油统销价格改革的重大突破。三是继续改善外贸外汇管理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区域。四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经过3年的努力,到1991年底,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的局面有所缓解,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流通领域混乱现象得到整顿,经济秩序实现好转。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