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与主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多个行业。在全球经济整体相对低迷的背景下,这些行业中有不少成为经济下行中的“一抹亮色”。生产性服务业的逆势增长,使其不仅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10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3季度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数据: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8709亿元,增长8.6%;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7.5万亿元,增长35%;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2.28万亿元,增长23.7%。这些细分行业的大好成绩共同支撑起了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配套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进一步改善,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增多,已经迎来加速发展的新契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有为认为,“十二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将保持相对较高的产业成长性和发展速度。
据预测,到“十二五”末,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15.8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占到服务业的55%,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1%。
产业规模壮大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逐年上升
再度入围普华永道“全球软件提供商100强”榜单、拿下5.3亿元地铁通信系统承包合同、入围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特一级资质企业名单……今年以来,东软集团好事连连。2013年上半年,东软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13.39%,实现了持续规模化发展。
正如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所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既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以东软为代表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获得较大提升。2012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5%。
此外,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初具规模,行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一批制造业知名企业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工业设计;2003年至2011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012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3%;基础电信业增长平稳,新兴业务快速发展;医药研发外包产业在过去的10年里市场规模增长了16倍,中国已超越印度成为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医药研发外包首选地。
同时,各省区市更加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相关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在做好规划、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中,改善产业配套条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如是说。
融合发展加速
信息技术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制造向个性化规模定制转型,促使传统的“以产定销”模式向“按需定产”模式变革
走进北京市鹏程食品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套猪肉溯源系统,当一块带着激光码的猪肉经过识别系统后,供货商、出场数量、重量、入场时间、检疫员等众多信息出现在机器的显示屏上。“鹏程所有产品均加贴了电子标签,每件产品都做到了源头可追溯、信息可储存、流向可查询、产品可召回。”鹏程公司经理李文祥介绍说。
鹏程所使用的信息溯源系统,正是近年来产生的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包括软件和服务外包、IT服务、移动增值服务、云计算、物联网服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启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各类融合创新的生产与业务模式不断涌现。”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辛勇飞表示。
信息技术推动了规模化、标准化制造向个性化规模定制的服务性制造转型,促使传统的“以产定销”模式向“按需定产”模式变革,零存货得以实现。比如,我国服装企业红领集团建立了超过10亿款板型数据库,用户可进行板型款式等组合设计,数据对接到生产工艺中,每天按个性化板型加工的能力提升了近100倍,下单到收货周期缩短一半,利润率提高了一倍。
辛勇飞表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向价值链后端延伸提供了坚实支撑,网络化、规模化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保障服务正在形成,大幅提升了客户黏性和企业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创新还催生了“众包”制造新模式,实现了产品研发与制造的“分散化”,并开辟了专业生产性服务集约化发展的新路径。
目前,国内以现代物流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发展迅速,行业中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在国内已经形成多个重点工业园区。
“产业融合为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安晖指出,伴随我国两化融合进程的深入,国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速度将继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力量,随产品一同出售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环节的附加值比重明显提高。
提升微笑曲线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升微笑曲线,助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著名的“微笑曲线”反映出了我国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微笑时的下巴是价值链低端的来料和加工组装,微笑的两个嘴角则是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营销等。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升微笑曲线,助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安晖指出,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为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当前正处于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过程中,工业化社会的逐渐形成,两化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2012年底,国务院印发了《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都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项重要工作,扎实推进。在多部规划中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起草出台了多份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发展的产业引导政策。上海、重庆、广东、浙江等地方也通过强化组织协调机制、出台规划政策、开展试点示范等措施推动产业发展。
按照《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50%左右的水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有可为,将助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我国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的步伐。(记者 黄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