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一)

2013年11月04日09:30   来源:北京论坛秘书处

原标题:【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一)

  11月1日下午,北京论坛(2013)城市分论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第一场在钓鱼台国宾馆6号楼四季厅举行。

  该分论坛共有来自16个国家的45名专家学者参与。分论坛的上半场由Goohoon Kwon教授和刘能教授主持,共有六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来自La Trobe 大学的Peter Beiharz教授,从“什么是一个好的城市”问题出发,对Jane Jacobs和Ebenezer Howard的经典理论在现代城市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根据他的观点,现代城市的规模已经在理论上向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发展新的理论改善目前状况,缓解城市压力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其中涉及新的理论方法及概念性研究工作。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Athar Hussain教授认为,现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20世纪以前欧洲的城市化具有多方面不同,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引用中国和印度的数据和案例,具体解释了城市化带来的经济繁荣与政策挑战。
  清华大学的顾朝林教授从多层次的角度观察中国城市化问题,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政策、促动力、内在机制以及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还指出,由于社会空间结构配置的不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与西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不同。

  香港中文大学的沈建法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城市问题与第三世界国家有何异同?他认为,一个主要的不同就是户口登记制度。在讨论中,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更加公平和中立的政策来控制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有学者提到了一种根据人口学历和技能进行优先级分类的户口分配制度,并请教沈教授的看法,沈教授认为更好的方式是根据人口在城市的居住时间长短进行分级。

  来自香港大学的George Lin教授从城市土地发展以及地方财政的角度,对中国城市化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大都市区为例,分析研究了城市土地发展和地方财政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区域不平等以及社会稳定的影响。他在研究中国城市化的特殊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土地因素在研究城市化问题中的重要性。

  Goerild Heggelund作了题为“可持续与宜居城市:迈向生态文明”的精彩报告。她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所涉及的关键领域,包括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治理体系、公平和充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等五个方面,并分别从公平、效率、可持续、创新、安全五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领域的挑战。最后,她给出了建设更好城市生活的路径建议,例如保证城镇居民公平获取公共服务、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等。

  会议的下半场由刘学东教授主持,共有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

  来自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的Kerem Koramaz教授介绍了伊斯坦布尔文化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通过对连续性数据的空间分析,他展示了伊斯坦布尔文化基础具有的独特模式以及在可用性和可达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韩国中央大学Ha Seong-Kyu教授提出,韩国的快速城市化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两极分化、住房短缺和贫民窟等问题。他认为住房短缺是韩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并提出需要采用平衡增长战略以及可持续的城市管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现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的李国平教授提出了“人口需要均衡发展”的鲜明观点。通过建立三级的人口均衡指标体系,他评价了中国和北京人口均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北京市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包括户籍人口老龄化、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资源环境压力过重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八项举措。

  华中师范大学的卢武强教授介绍了关于低冲击开发模式在山地小城镇(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他认为通过在山地小城镇(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阶段使用低冲击开发技术,可以减少对场地的侵蚀,保护地表水的生态循环体系,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北京论坛(2013)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