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机遇与挑战(二)

2013年11月04日09:29   来源:北京论坛

原标题:【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机遇与挑战(二)

  11月2日上午,北京论坛(2013)大国关系分论坛第二场讨论会“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合作”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2会议室举行。讨论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保罗 埃文斯(Paul Evans)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主持。与会中外学者就中美应如何合作应对双边、地区和全球挑战各抒己见。

  在上半场讨论中,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韩召颖教授、日本国际关系论坛坂本正弘(Masahiro Sakamoto)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学詹姆斯 唐(James T. H. Tang)教授、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赵穗生教授以及郑永年教授先后发言。学者们讨论的重点是权力转移理论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韩召颖教授探讨了权力转移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影响。他分析了中美在经济、军事、科技乃至软实力方面的差距,指出:从实力对比来看,当前中美权力转移进程最多处于起始阶段,尚未达到“权力转移”理论提出的最危险时期——权力持平阶段,这就为中美管控双方关系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中美双方都意识到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性,这为两国权力和平转移增加了可能性。

  坂本正弘教授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探讨了中美关系的变迁。他认为,能否实现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当今国际体系。如果中国想在国际体系内部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是可能的,但如果中国想要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则比较困难。

  詹姆斯 唐探讨了复杂的权力转移对中国的挑战,就新型大国关系是否适用于东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美在东亚地区的权力转移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现在讨论这一点为时尚早。

  赵穗生教授发表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主义路径:奥巴马政府推行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和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对抗关系》的发言,认为同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是中方为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释出的善意,反映了中方的良好愿望。

  郑永年在题为《中美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未来》的发言中指出,中美之间的高度相互依存是双方决定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巨大动力。中国要做一个新型大国,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信心。未来中国不太可能发动一场革命,推翻现存国际秩序,也不可能像前苏联一样,脱离当今国际秩序,确立一个次国际秩序。作为当今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中国在当今国际秩序中的角色是一个改革者,即促进秩序内部的改革。中美应加强合作,共建一个既有利于中美两国,也有利于其他国家的全球治理体系。

  在下半场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樊吉社研究员、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利斯汀 塔思切霍夫(Christian Tuschhoff)教授、韩国西江大学Lee Geun-Wook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米勒(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教授、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普拉思塔斯克(Kitti Prasirtsuk)教授先后发言,就中美战略合作等议题展开讨论。

  樊吉社研究员在题为《中美关系的战略稳定》的发言中指出,中美双方都拥有核武器、双方需要应对共同的地区及全球挑战、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维护中美战略稳定的四大支柱。但是,双边的相互猜忌、中美关系中的现实主义宿命论、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中美相互对冲战略等因素给维护中美战略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

  塔思切霍夫教授在题为《中美关系:争鸣与争端化解的适用范畴》的发言中,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述了中美合作的条件。他说,从现实主义的视角来看,只有在双方相对收益得到满足时才能和平解决争端;从自由主义相互依存理论的视角来看,双边关系中合作与冲突并存,只有当彼此绝对收益能够得到满足才能保证双边合作、化解彼此冲突;从国内因素的视角看,只有得到两国国内核心利益集团的支持,两国合作关系才会得以维护。

  韩国西江大学Lee Geun-Wook教授在《修昔底德陷阱的矛盾:美国在东亚的战略两难和新型大国关系》的发言中认为,虽然中美经济深度依存确保了两国不太可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但双方还是在做最坏的打算,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他说,中国的战略非常简单,就是想通过实施“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迫使美国离开东亚;为了反制中国,美国提出了“海空一体战”战略,并将其发展成联合作战介入理念,突出军事能力建设。结果使得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加深。

  米勒教授在《崛起大国是否议及崛起?:中美与美国》的发言中指出,自2005年起,中国政府、学界、智库关于中国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讨论比较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很在乎外部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但是,同样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印度政界、学界、智库对印度崛起这个主题却鲜有讨论。同中国情况相同的是,1890年至1913年期间正在崛起的美国,政府和学界精英也强烈地意识到美国的崛起及其对当时国际秩序的影响。她的结论是,从观念的角度来看,迈向崛起的大国讨论自己身份的变化及其可能会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十分正常。

  普拉思塔斯克教授在《没有认同的相互依存: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中美关系》的发言中从相互依存、身份认同两方面分析了美国同英国、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美国同这三个国家之间都存在高度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美英具有相同的身份认知,所以英美之间的权力转移是顺利的、和平的;由于美苏之间的身份认知程度很低,所以两国之间发生冷战并不奇怪。中国同美国之间的身份认知程度也比较低,其结果可能会发生类似美苏冷战的情形,为了防止中美滑向类似美苏一样的战略对抗,两国需要加强交流,深入了解,在全球议题上加强合作,发展共同利益,尊重彼此价值观念,构建不对抗、不冲突的新型大国关系。

  在讨论环节,各位学者就如何维护中美战略稳定、加强中美合作、促进亚太和平等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指导原则注入更加具体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为稳定中美关系、促进亚太和平、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平共处积极努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北京论坛(2013)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