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二)

2013年11月04日09:28   来源:北京论坛

原标题:【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二)

11月2日上午,北京论坛(2013)环境分论坛的第二场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会议分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和环境学院院长朱彤教授主持。来自多个国家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着“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Nay Htun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人类与环境: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报告。他以公元前6000年以色列南部约旦地区因砍伐森林导致社区崩溃和公元前2700年美索不达米亚颁布第一批保护森林法律的案例作为引子,简述了过去几千年人类发展历程中的环境相关问题,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的重要性。然而,工业文明以来,化石能源代替传统的水力与风能,工业化大生产以及汽车等产品的大量消费,导致大气污染物被大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环境保护由此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他呼吁,未来环境保护工作应着眼于更为宽阔的视野,依靠碳价改革来引导社会行为的改变,依靠材料创新等技术方面的新突破,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博士随后就“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环境保护”发表了演讲。他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在取得世界瞩目成就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太过乐观,因为过去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廉价的资源(包括水、能源、土地等)来支撑的,到了今天,我国的资源约束日益趋紧,高消耗式增长难以为继。此外,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损失占GDP的比例高达2.6%-3%,尽管“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下降,但环境保护的重要转折点远没有出现。王金南认为,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未来环境保护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

  随后,前任美国国家环保局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从事环境毒物研究与咨询工作的Donald Barnes博士分享了他在全球环境保护与中国特色课题上的研究成果。他结合自身在美国环保局的工作以及近10年来在中国讲授环境科学课程的经历,阐述了对中国环境保护的看法。他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的一份子,其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类似,由此,中国有可能借鉴他国的经验,同时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应该尽力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经付出过的沉重代价。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提供了进行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创新的可能,一如目前移动通讯技术正在改变公共卫生的管理方式(比如将智能手机变成医疗器械、监测血糖指数等方面),中国环境保护研究与管理也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对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的充分利用,以获取研究和管理所需的大数据。然而,如何将来自不同设备的数据整合起来、如何验证数据的来源以及数据的可靠性等也仍然面临挑战。

  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王毅副所长就“生态文明的理解及其顶层设计”发表了观点。他从战略理念的高度对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并指出环境保护实践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缺少顶层设计,包括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的安排。他认为,未来10~20年,中国大部分资源消耗将达到顶峰,如何在快速转型时期做出正确的判断,对政府和学界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他指出,应更多地从自下而上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包括从生产端的控制转向生产端和消费端协同控制,以及加强部门间、区域间、国际间的协调合作,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综合决策过程等,探索一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教授以“中国水环境保护回顾及展望”的主旨报告,开启了下半场的讨论。孟伟首先介绍了我国水环境管理的历史,指出仅仅依靠简单的污染控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必须将其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保护环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水环境保护理念应逐步从末端治理向循环经济转变、从总量控制向容量控制转变、由单一控制手段向综合控制手段转变、从点源控制向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转变。经济发展方面应转变传统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依靠出口拉动的方式,建立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最后,他提出中国需要依靠质量控制、总量控制和风险控制的手段,实现水生态健康和人体健康的水环境管理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随后就中国水价政策改革发表了演讲。马院长在对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介绍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水价政策体系进行了透彻分析。他指出,在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之下,应当逐渐推行全成本付费制度,避免环境红利导致用水量的过度增加和污染。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定价应加以区分,并对基本生活用水给予财政补贴。针对如何合理制定水价的问题,他认为水价制定应遵从环境无退化、全成本定价、公共和商业分置的三个基本原则,他分析了水价改革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并进一步提出了有关我国水价政策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最后,中国水危机网站总监Debra Tan女士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比较分析,针对中国水危机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水危机已经成为与疾病、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相提并论的重大危机之一。她认为中国一些省份既面临水资源紧缺的巨大困难,却又是农业、工业的用水大户。既然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人居生活等都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如何合理均衡用水,需要我们在产业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做出更加经济的选择。她基于对人均水耗、煤炭的生产和消费的水耗、肉类与其他农产品/食品水耗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中国应对水危机,不仅应针对水量和水质,还需要针对能源选择、食品供给—需求与安全问题。

  在各位嘉宾演讲之后,主持人张世秋教授与朱彤教授分别就各自负责的场次进行了简要而又精彩的总结。本届北京论坛环境分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环保部宣教中心共同承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北京论坛(2013)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