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二)

2013年11月04日09:28   来源:北京论坛秘书处

原标题:【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二)

2013年11月2日上午,北京论坛(2013)城市分论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会议分为上、下两半场,上半场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Jean-Michel Guldmann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的李思名教授主持,主要探讨城镇化问题和相关政策;下半场由伦敦经济学院的
  华东理工大学的纪晓岚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城镇化规律探索》的演讲。她认为城镇化的源动力在于人的需求,提出了城镇化规律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如何根据人的需求来规划设计城镇化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倪鹏飞教授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国家可以通过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外国商品市场进行工业化进程并带动城市化发展。他认为,一国滞后城市化与该国制造品贸易顺差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二者的差距经历从小到扩大再到缩小的过程,也即倒“U”型发展过程,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刘学东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墨西哥集体所有土地制度变迁与城市化进程分析:1992-2012》。刘学东教授在阐述墨西哥自1940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介绍了墨西哥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及其发展,并重点分析了集体所有制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宪法改革之后允许集体土地私有化对缓解城市用地方面起到了有限的作用。

  Rachel Franklin教授作了题为《城市收缩与人才移民》的演讲。她认为,尽管美国和世界很多城市近年来出现了城市收缩或人口减少的现象,但是城市依然是高校毕业生的最终选择,是人才移民的首选区域。城市吸引人才资源的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活力和发展。

  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林中杰教授从城市主义的角度透视生态新城,从设计和环境的视角审视生态新城运动,以东山生态城、天津滨海生态城和青岛生态社区为案例,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深入的剖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全球性的城市增长和环境危机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方案。

  下半场论坛首先由Choi Seong-Youn教授作了题为《南加州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增长:参议院第375号议案实施》的演讲。Choi Seong-Youn教授以案例讲述为主,向与会学者回顾和分析了南加州的城市化过程,以及参议院第375号议案实施的过程和效果,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参考和实践范式。

  来自以色列本 古里安大学的Dashti Yossi教授聚焦于以色列农业生产向技术导向型经济转变的过程,重点分析变化过程中高科技企业的合作网络的要素和作用,关注其重要性、外向性和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发展和区域开发建议。

  来自孟加拉国BRAC大学的Rubaiya Sultana Munni Sheikh教授认为,绿色街道作为城市绿色空间和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为城市增添绿色,以及以更生态环保的方式引导和疏解交通的功能。她以达卡市东西向道路为例,向与会学者阐明了如何通过绿色街道设计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嘉兴学院的李斌教授作了题为《绿色中小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规划:在中国浙江省嘉兴市理论与方法探索》的演讲。李斌教授关注绿色中小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规划及便利性,他以嘉兴市为案例,讨论了土地、交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城市协调发展理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罗赤学者认为,规划者应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那些非中心地区在地与自主城镇化的可能性与路径,调整以往城乡空间规划中自上而下和以充实为中心的基本思路,建立更为有机的城乡关系。在演讲中,罗赤学者提到安丘、宜都和揭阳三个案例,开阔了与会学者们的视野。

  最后一位演讲者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曾刚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中国新城镇建设的科学基础与策略选择——以山东莱芜市为例》。曾刚教授从城镇化理论谈起,针对莱芜市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城镇建设策略,并重点关注了发展目标、路径选择、经济动力和景观风貌等方面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北京论坛(2013)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