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圆桌会议:水与可持续文明(二)

2013年11月04日09:27   来源:北京论坛秘书处

原标题:【北京论坛(2013)学术简报】圆桌会议:水与可持续文明(二)

2013年11月2日上午,北京论坛(2013)圆桌会议“水与可持续文明”第二场报告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举行,本场报告会由圆桌会议的召集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和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周力平主持。来自英国杜伦大学、北京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Griffith)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天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法国利摩日大学的学者就“水与可持续文明”这一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众所周知,水孕育了生命,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水也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关于水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这些研究对于理解水和人类可持续文明的问题提供了广阔而新颖的视角。

  著名环境人类学家Veronica Strang教授首先对人和水的和谐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Strang教授告诉我们,要实现水资源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倡导所有生物的共同繁荣。她认为人类与非人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Strang教授通过对比澳大利亚土著人和18世纪到澳洲的欧洲人,发现土著人由于一直在澳洲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保证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他们崇尚的是自然信仰;而欧洲人进入澳洲后,由于殖民化等原因造成资源破坏,他们认为自然万物和人类毫无关系。此外,Strang教授举了大量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如大坝的修建、人类CO2的排放等等。同时,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压力,人类不断开采资源的生活方式对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最后,Strang教授指出,科技并不能有效支撑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生存,人类对非物质世界需要广泛认可,这既是道德也是实际的问题,更是实现人类繁荣的重要途径。

  来自北京大学的三位报告发言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段晴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邓辉教授和夏正楷教授,他们的学术关注焦点集中于水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上,分别从水的功能、人工改造对水系演化的影响以及华夏文明起源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论述。

  著名历史语言学家段晴教授探讨了水在古代于阗社会的特殊功能。段教授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名为可坦的绿洲的古代资料分析,指出从古代开始水对于人类而言就是十分珍贵的,甚至比亲情还重要。她指出,与古代相比,现代的水资源相对匮乏,这是由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邓辉教授则转向另外一个主题,即《水经注》时期以来北京平原河湖水系的变化情况。邓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迅速发展,永定河冲积扇的地下潜水水位迅速下降,原来分布在潜水溢出带周围的数以百计的下降泉已经全部枯竭,位于其下游的许多湖泊也随之干涸消亡,北京平原地表水系被彻底改造,城市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邓教授认为,北京城的发展与水系发展紧密相关,北京城自然水系到人工水系的转变,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最后邓教授指出,从历史的时间尺度和地理的空间角度,系统地研究和复原历史时期北京平原地表湖泉水系的空间分布与变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的虞夏时期是中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当时黄河流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教授就“黄河流域华夏文明起源与史前大洪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夏教授指出,发生在华夏文明诞生前夕的这场异常洪水事件,对华夏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影响。他通过对黄河上、下游和位于中国二级地貌阶梯和三级地貌阶梯之间的中原地区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异常洪水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导致了这些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停滞和衰退;而在中原地区,却恰恰相反,先民们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通过与洪水的争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华夏文明的诞生。

  来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Griffith)大学的于伯孚教授则重点关注了“洪水灾害、防治和社会顺应力”。于教授首先给出风险、灾害、回归期和社会顺应力等概念的解释,紧接着,于教授通过对1974年和2011年洪水灾害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指出在1974洪水灾害后所建的防洪大坝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2011年洪水灾害进行预防。同时,于教授向我们展示的1998年以来的黄河研究数据显示,防洪大坝缺少监督。最后,于教授指出,水库和大坝是虚假的安全带,我们应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类社会和水之间的关系,建立灵活实用的体系来帮助沿河生活的居民。

  下半场的讨论主要围绕地下水的可持续发展和跨境水资源问题进行探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石建省,作了题为“我国北方主要盆地地下水演变基本特征”的专题报告,石教授分析了导致地下水利用问题严重的原因,包括水利工程控制地表径流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发展用水增长;气候变化造成区域降水量减少;含水层禀赋劣化导致储水能力下降。此外,石所长认为缓解水资源压力,有必要推行“精确治水”。最后,石教授对科学管理地下水提出了5点措施,相信这对地下水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随后,天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院长马震研究员,对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估,马震研究员首先对环渤海地区及其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环渤海地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包括环渤海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最后,马震研究员对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第一,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加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第二,开展咸水开发利用研究,积极开发利用咸水资源;第三,开展地下水调蓄,涵养地下水源;第四,开展地下水应急供水勘查,保障供水安全。

  本次报告会的最后两位学者分别是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著名石油能源安全问题专家查道炯教授和来自法国利摩日大学的James Linton教授,他们均从国际关系的视角上,对跨境水资源情况和21世纪的水冲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会议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水危机、跨国境水资源冲突和多学科交叉共同研究水资源的重要性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精彩观点和独到见解不断碰撞,会场始终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

  由于时间有限,11月2日上午的讨论未能尽兴,Boulton教授因此提议增加一次讨论会。在北京论坛组委会的安排下,11月2日下午各位专家在英杰交流中心1号会议室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最后,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环境人类学家Veronica Strang教授对本次报告会进行了总结,Strang教授认为,通过本次圆桌会议讨论“水与可持续文明”,大家的想法越来越近,但是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协调框架,团结一致共同对“水与可持续文明”这一议题进行深入研究。此外,Strang教授呼吁,科学家们应超越人类、物质、地理、物种的角度,对人类和非人类物质世界进行研究,同时要看到物质世界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北京论坛(2013)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