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北京论坛十周年寄语】哈里 托马斯 狄金森:北京论坛(2008)回顾

2013年10月29日14:59   来源:北京论坛秘书处

原标题:【北京论坛十周年寄语】哈里 托马斯 狄金森:北京论坛(2008)回顾

哈里 托马斯 狄金森 爱丁堡大学英国史名誉教授

2006年,我与北京论坛首度结缘。那一年,我应北京大学历史学专家的邀请,为一场题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发源地)时期英国史的研讨会撰稿。我提交的论文题目为《人民的政治》,阐述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这几十年间英国所经历的巨大社会经济变革。许多国家的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还为代表们配备了英中同传。在这一年的北京论坛上,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学者,参加了一系列的盛宴(包括在人民大会堂的那一次),并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和长城等名胜古迹。这次北京论坛,对论坛的宗旨、活动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令人激动且富有成效。

2008年,我十分荣幸地应邀成为这一年论坛开幕式的四位主旨报告人之一,(另三位分别是诺贝尔和平奖共同获得者默罕 穆那辛何、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我对北京论坛的认识和感情也进一步加深。我的报告,从总体上强调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人类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的不可预期性,同时我指出,西方世界迈向民主的步伐是缓慢而迟疑的,由此我的结论是:没有一个西方国家已经实现了完美的民主制度。我的报告强调,认定其他国家能快速完成民主化转型,这种想法未免有些武断,尤其是当这些国家缺少实现民主的一些先决条件时,譬如高度城市化、商业化和工业化的社会,以及较高的文化普及率。构建一个在社会和经济方面最能满足广大民众要求的现代社会,其方法不只一个,但所有这些方法均依赖于较高的文化普及率和不断扩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此前提下,决策者及其顾问才能对人性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对其它社会制度有进一步的了解。北京论坛的举办正是为了促进此类重要目标的实现,并改善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除了在2008年北京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报告外,我还向专家研讨会提供了一篇名为《1768-1848年英国民主意识形态之争》的论文。文中指出,尽管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且最为现代化的国家,但是几十年来它却未能确保其所推崇的民主改革得以实现。在众多的改革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改革方案后的数十年里,英国政治的前进步伐依旧缓慢而迟疑。

2008年北京论坛期间,我和所有其他与会人员积极参与并聆听了各国学者和决策者对最新研究成果的阐述及对不同领域诸多问题的思考,这将有助于各方携手推进全人类的和谐与繁荣。北京论坛还是一个发展友谊和构建人际网络的平台,其宗旨在于推动各方在未来几年开展深入合作。与会代表住得舒适,吃得满意,并有幸参观了市内及周边的一些文化历史名胜。论坛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也让所有参与者见证了首都北京的繁华:这座不断扩张的大都市拥有全世界最高级的现代化建筑、商场、饭店、宾馆、奥运场馆和地铁,数量庞大的私家车和组织高效的出租车穿梭于城市街头。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首都,北京优质的硬件设施可与伦敦、纽约、柏林、新加坡、东京等全球任何一座大都市相媲美,这点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由于此前我曾多次访问中国,期间的所见所闻使我对2008年北京论坛和这座城市有着比其他代表更深的眷恋。

我与中国学者的接触已有35年之久,且自1980年至今,已多次来华参加学术活动,因此我想就2008年北京论坛期间的感受同之前访问中国各地学者和学生的经历作一番比较。1978年,我与研究英国史的中国学者进行了初次接触。当时,南京大学的王觉非教授就如何推动南大英国史研究这一问题寻求我的建议和帮助。我寄给王教授一些书籍和影印资料,并促使英国出版商和英国文化委员会向南大图书馆捐赠了一些著作。1980年,我首度到访南大,为来自中国各地的大约30名硕士生做了讲座。讲座持续数周,每天6小时。他们是我整整52年教学生涯中见过的最聪明、最勤奋、最上进、最执着的一批学生。虽然课程任务很重,但是指导这些学生却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他们中的一些学员后来成了英国史方面的知名学者,包括北京大学的钱乘旦教授和南京大学的陈晓律教授。当年我还访问了北京、上海、无锡和西安,并游览了中国的许多历史文化名胜。从那以后,我有幸多次来华(目的地主要是南京和北京)为十几所大学演讲,从而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教授和积极上进的学生。在此,我很乐意提一下高昊,目前他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教授,他也是我此前指导过的一位南京学生的儿子。高昊最近刚刚在我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英国史方向的博士论文,并提交至我所任职的爱丁堡大学。总而言之,我同研究英国史的中国专家有着长期深入的接触,这或许也使我对北京论坛的感情比大多数代表更深。 之所以简要提及三十多年来与中国学者的接触,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我对近几届北京论坛,尤其是对2008年论坛的喜爱。首先,我想对2008年的情形同三十年前作一番比较。三十年前,中国政府决定敞开国门,邀请外国专家来中国讲学,同时派遣最出色的学者和学生前往世界各顶尖大学进修,以期同外部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1980年,我来到南京这座大城市,是当时这里为数不多的几位西方学者之一,而我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未曾踏出过国门一步。到了2008年,大批外国学者纷纷来到北京论坛,许多参会的中国学者和学生也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论坛云集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者和决策者,他们就如何促进和谐和实现繁荣这一议题各抒己见。这样的场面若是放在三十年前,一定会让所有中国学者和学生大为惊讶。

三十年前,中国大学的基础设施(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教具等)明显落后于西方顶尖学府。然而在这三十年里,中国的大学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学的教学楼及其它设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对此,与会代表们只需短暂走访北大清华便可一目了然。同样堪称世界一流的还有中国顶尖学府的师生质量及培训机制。三十年前,一如此前的漫长岁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奋、最执着的学者和学生,然而落后的设施以及与国际学者间交流的匮乏使他们的潜力未能得到完全释放。北京论坛所展现的情形已不同于往昔,中国学者在许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沿。如上所述,三十年前中国的大学生是我五十多年教学生涯中见到的全世界最聪明、最勤奋、最执着的一批人,但是他们很难接触到最先进的设施,对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知识和方法也知之甚少。。北京论坛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中国教授引以为豪的是,他们最优秀的弟子与世界各地顶尖大学的学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许多中国学生都有机会到其他国家的顶级学府深造,他们也以实力证明了他们自己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本地学生。我所任职的爱丁堡大学每年都会接纳数以百计的中国学生来校深造,他们也是我校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群人。这些学生将满载着知识和技能回到中国,为自己祖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三十多年前,我作为一个对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地方都很熟悉,但对亚洲知之甚少的英国人。生平第一次有幸到访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和无锡等地,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2008年北京论坛期间,同所有其他与会代表一样,我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正在确立其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现代化、最具影响力国家之一的应有地位。过去十年的每一届论坛都告诉我们,现代中国愿意学习各国之所长,而且现在的中国已有许多地方值得全人类借鉴。

2008年首度来华参加北京论坛的代表们,亲眼见证了这样的大都会,它拥有堪与世界任何城市相媲美的现代化设施。记得曾几何时,川流不息的自行车遍布首都北京的大街小巷,而现代化设施几乎无处可觅。过去三十五年来,北京以及中国许多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之大和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任何其他国家和城市都未曾有过的。我有幸目睹了数十年前中国的旧貌,尽管它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然而更让我欣喜的是,2008年北京论坛及之后数届论坛我看到的这样一个事实:在最近几十年里,一个现代化的中国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利益。

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在北京论坛及中国各地的演讲中曾试图阐明如下观点:解决社会、经济、智力和政治的问题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没有一个国家在上述所有领域均取得了成功。这一观点是我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本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的历史进行研究的经验总结。我也意识到,任何国家都无法独享智慧,从而在人类文明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引领全球。目前,这些观点已在中国许多发展势态良好的顶尖大学得到了积极有效的教授并为人们所接受。北京论坛吸引了相关领域的众多学者和决策者参与互动,并且探索出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和谐与繁荣的最佳手段。2008年及过去十年的论坛无疑帮助中国了解了其他国家在解决这类问题上所做的尝试;同时,论坛也非常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就如何以人类可实现的最佳手段解决这类问题而言,中国有许多值得各国学者和决策者们借鉴的地方。让我们共同努力,确保这一互动学习的过程能长久地进行下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北京论坛(2013)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