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半年多来出台的促改革、调结构措施落实情况汇报,部署进一步抓好夯实经济稳中向好基础的相关工作。会议通过研究促改革、调结构各项措施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四季度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并要求以政策兑现为目标,毫不松劲抓落实;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
在笔者看来,“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显得格外珍贵。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便贯彻“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路,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助推国内经济改革。然而,当下中国的各项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从上一届政府开始,这样的论调便时有传出,显示改革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是中央领导层极力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从日前公布的各季度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二季度的增速“低谷”之后,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再度出现回升,反弹至7.8%。而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PMI等经济指标都延续了早前经济反弹的态势,这说明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带动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逐渐显现。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速应该还算乐观,将会圆满实现中央年初定下的7.5%经济增长目标。所以,这会导致中央按既定方向来调整结构,甚至加大调整结构。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些数据,会发现情况并不都是乐观信号。对于三季度经济增长,官方的总结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顺利,中国内生需求在发挥作用。但实际上,三季度的经济回暖与 “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加强有关。随着短期“稳增长”政策效力的褪去,中国经济仍会被结构性的问题所困扰,这将会影响到明年或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运行。
事实上,部分经济数据出现了逐月递减的态势。比如,9月份国内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略低于8月份的10.4%;9月份的发电量增长 8.2%,低于 8月份的13.4%;出口同比下降0.3%,8月份则为上升7.2%。再比如,具有领先意义的“克强指数”在9月份也开始拐头向下。在三季度工业用电量中,7月份至9月份分别为3609亿千瓦时、3509亿千瓦时、3003亿千瓦时,三季度工业用电量逐月下降是值得堪忧的。
基于此,中国政府会怎样处理?短期来看,中国政府不会改变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这番表态可视为中国政府应对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这一点从央行近期的操作中可见一斑。市场预期,有经济持续向好的支撑,后期货币政策谨慎意味或更加浓厚。
往深远一点看,在“区间论”的总体基调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复依然很难避免,中国政府可能需要主动调整调控的区间,以维持“前瞻指引”的有效性——类比于欧美央行推出的利率预期,“区间论”可以视为中国版的“前瞻指引”。当前,市场预期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将于明年下调GDP增长目标,由7.5%降到7%,以适应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若如此,中国政府可以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更多的空间,而不至于被“稳增长”绑住了手脚。
总之,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而改革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唯一出路。如果结构调整不及时,中国经济转型将会失败。我们无论如何要避免经济增速下来了、结构却没调整的最差局面。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将是在降低增速的背景下,推行一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核心的改革。(本报评论员 周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