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保障房既要建好又要宜居

2013年09月26日08:28   来源:经济日报

截至8月底,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60万套,基本建成356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89%和75%

住房是百年大计,保障房是政府主导建设的民生工程。要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保质按期竣工,确保分配公开公平公正,使建设成果惠及更多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从而更好地发挥保障房建设对改善民生、稳定增长、调整结构的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保障性安居工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有关内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为四类:一是租赁类的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二是售卖类的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三是各类棚户区改造,包括城市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以及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四是农村危房改造。

建设进展基本顺利

从上半年情况看,整个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进入三季度,各地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

从2007年我国拉开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帷幕至今,保障房建设持续加快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近日介绍,2008年至2012年,全社会共投入资金1.92万亿元,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占同期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100万套(户)开工量的40%。

2013年,我国计划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3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从上半年情况看,整个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进入三季度,各地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8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保障房建设进展基本顺利。

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7月份,《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下发,提出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2013年至2017年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使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对此,齐骥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发展工程。除了直接改善群众住房困难,还能有效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转变发展方式处于关键时期,继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发挥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的双重效应,正逢其时。

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户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较集中的城市,相对于以前改造的,待改造的难度更大。齐骥就此表示:“再难也要办好。”

工程质量不容有失

建设质量可谓保障房的生命线,关乎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硬杠杠”,不得有丝毫的闪失

保障房不仅要建起来,质量也必须有保证。近年来,各地狠抓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质量工作,加大了督查力度。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领导亲自带队督查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有的省份出台了以质量控制为重要内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导则;为确保质量检测公平公正,一些地方实行保障房质量第三方平行检测制度。

记者赴河北省廊坊市一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建设施工现场采访时发现,工地的大型信息牌公示了各个项目负责人的信息。据了解,小区建成之后也将在显著位置设立永久标志牌,公示各个负责人的信息。这不免叫人感叹,房子建得好,这标志牌有可能是个“光荣榜”,房子质量出了问题,这就可能是个“耻辱柱”。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加大了巡查和监督的力度,确保关乎建设质量的各个环节万无一失。

永久标志牌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行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一个体现。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强调,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要严格落实,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不管过了多长时间,不管调到什么岗位工作,都要依法严格追究责任,绝不放过。

保障房建设凝聚了广大住房困难群众的期许,保障房建设工期紧、任务重、质量风险高是个不争的事实,越是在加快建设的过程中,越要高度关注保障房建设质量。

姜伟新说,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负起更多责任,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加大日常监督巡查、抽查的力度,强化对工程重要节点及竣工验收的监督,定期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在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最严格的监督管理,不给违法违规行为以可乘之机。与此同时,抓好保障房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质量工程管理,要严把规划设计、建材供应、施工质量、竣工验收等各个关口。

配套运营都要跟上

随着保障房陆续建成,有越来越多的群众搬进保障房小区,配套设施、小区运营和管理也需及时跟上

保障房建成之后,要让广大群众既能住得进,更能住得好,就需要营造起便利、和谐的宜居环境。

近年来,一些地方保障房出现空置率高的问题。仅从部分省份2012年度审计结果来看,在海南,9个市县9077套保障性住房处于闲置状态;在广东,有13个市本级、28个县(市、区)11464套住房处于闲置;在云南,有2.3万套保障房被闲置。

保障房出现闲置现象,首要的原因在于保障房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客观地讲,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土地资源紧张,靠近中心区域可供建设住房的土地有限,保障房选址相对靠城区之外在所难免。然而,入住较为偏远而配套设施不完善的保障房小区,居民生活面临着出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种种不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大保障房小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势在必行。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要把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做到配套设施建设与保障房工程本身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交付使用,确保已竣工保障性住房能及时及早投入使用。

“建设只是第一步,运营管理关系长远。”齐骥表示,运营管理保障房,不能走过去管理公房的老路,要积极探索政府监管、市场运作、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模式、落实运行资金、提高服务效能。

据悉,一些地方在保障房小区的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比如,提高在普通商品房小区配建保障房的比例,推进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居民混合居住,以缓解运营资金筹措压力,促进社会融合;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化公司提供物业服务;动员保障房小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推行住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整合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集中到保障房社区开展公共服务。

为了搞好保障房小区管理和服务,广州市推出《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试行)》。广州市房管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扣分办法》实施以来,保障房小区的居住环境相较从前得到了明显改善,小区环境更安全、卫生、和谐,小区住户的满意度上升20%。(记者 亢 舒)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