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资源型地区农村转型发展的困难与对策

——以临汾市乡宁县台头镇台头村为例

山西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派基层挂职干部、乡宁县台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杨晓琴

2013年09月25日16:2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内容摘要:资源型地区农村发展的短板日益显现,许多农村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业模式落后、人才和技术缺乏等一系列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乡宁县台头镇台头村为例,针对资源型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滞后的现状和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以下资源型地区农村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是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上找出路。二是发展“种—养—沼”良性循环模式,打造生态农业。三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四是提高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发挥集约经济效应。五是引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转化力度。六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提供经济发展平台保障。七是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八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 农村转型发展

今年5月份,我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临汾市乡宁县台头镇台头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承蒙中心的关怀与指导,我在担任台头村“第一书记”工作期间,立足调研、了解民情,从台头村发展现状入手,对资源型地区农村转型发展形成了一些思考。

农村转型发展,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发展所必须进行的产业经营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乡村空间重构。其实质是构建城乡一体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我国乡村发展的区域性非常明显,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尽相同。在资源型地区,丰富的矿藏资源优势,曾经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就了一批富裕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地区农村发展的短板日益显现,许多农村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产业模式落后、人才和技术缺乏等一系列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利用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地区农村发展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尝试以乡宁县台头镇台头村为例,通过分析台头村产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发展面临的困难,提出资源型地区农村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台头村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

(一)基础条件

乡宁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南端,资源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的美誉,是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台头镇台头村地处乡宁县东部工矿区的中心,周围大小矿井4座。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属石山森林区河谷地带。海拔1069米。耕地1129亩。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666户、2163口人。“两委”班子成员9人,其中支部4人,村委5人,村民代表31人,党员74人。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运输、务工为主,人均年纯收入8500余元。

(二)产业现状分析

在普遍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座谈会,在全村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村情大调查活动,基本掌握了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核桃、小麦、薯类、蔬菜、其它杂粮,种植面积达1282.6亩。其中,主打作物——玉米种植面积达954.5亩,占到79%;每口人有3平米土地用于种植蔬菜,能基本满足蔬菜需求;小麦、杂粮等,由于面积小,以供应本村村民为主;玉米产量80%以上以原材料形式被外地客商以低廉的价格收走。农作物种植规模如图1所示。

图1

种植业收入较低。2012年,台头村玉米产量400斤/亩,收购价1.1元/斤;2013年,由于水分充足,玉米产量达600斤/亩,物价普遍上涨、玉米产量增加,价格保持在1.1元/斤。以台头村李xx家为例,全家6口人、4个劳力、承包20亩耕地,均为旱地。2013年,李家种植玉米20亩,产量600斤/亩,收购价1.1元/斤,毛收入660元/亩,总的毛收入为13200元;而种植每亩玉米的成本至少需要540元。其中:土地承包费200元/亩,耕地30元/亩,种子25元/亩,氮肥30元/亩,农药5元/亩,运输10元/亩、人工240元/亩(包括播种、间苗、除草、围土、施肥、收割、脱粒、晒干等,至少需要8个劳动日,每个劳动日按最低工资30元计算),种植每亩玉米实际纯收入仅为120元,全家种植纯收入只有2400元。如果不计算人工投入,该农户的种植纯收入也只有7200元。农忙回家种地,农闲外出打工。

近年来,该村畜牧业有了小规模发展,出现了一批养殖户。主要项目是养殖猪、鸡、牛、羊。共有养殖户12户,分别为养鸡大户3户,养牛3户,养羊3户,养猪3户。养殖户占农户总数的1.8%。养殖业的发展为养殖户带来了经济增收,这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但是目前养殖业的从业人口少、产业规模小、经济链条短,没有形成区域优势和聚集效益,市场能力不强,对全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仍然有限。将四大养殖类、每类三户的养殖户分别以A、B、C代替,养殖产业规模如图2所示: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现有的薄弱的服务业仅限于日杂、百货经营、餐饮业、修理等,零星化,起点不高,技术含量少,发展后劲不足,收入不高。服务于工矿区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严重不足。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包括在煤矿下井和外出打工。台头村的务工人员885人,有1/5在本地从事与煤矿相关的劳动,此外,有外出到临汾、太原、北京等地打工的,外出务工人员缺乏技能,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活难找,钱不多,且竞争激烈,主要在建筑装潢、餐饮住宿、商品零售等行业务工。以台头村高xx家为例,全家5口人,父亲是老党员、护路工人,母亲务农,本人在煤矿务工,两个姐妹在临汾市服务行业打工。

三是以采煤为主业的产业模式断链后,没有形成新的农村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渠道。资源型农村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国家政策调整的考验和工矿区次生问题的困扰。多年来,由资源利益界定获得的煤矿补偿,一直是台头村集体收入的主要部分,但是自从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实施后,该村所有的煤矿被乡宁焦煤集团收购,其中三座矿井被关闭,造成了村委集体收入下滑和矿区农民打工难的状况。同时,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导致该村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下移,水质受污染,人畜用水发生困难,农民饮用水都要从城里买,农业灌溉几乎为零。目前,靠资源、发煤财的大势已去,新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农民增收渠道窄,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许多农民打工没有矿可下了,种地受制于立地条件和传统作业模式,缺少新招数,出现了创收难的困惑。

为此,资源型地区农村调产转型,提质增效,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

二、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是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工矿型村,往往地下资源丰富而地上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由于开采带来的水资源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使农业的发展受到影响。资源型农村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主要表现在:立地条件差,可耕地资源缺少,耕地往往以山地为主,不利于作业;水资源紧张,农业灌溉条件差;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交通条件不利,道路运输困难;与外部社会大环境比较,相对封闭。对资源型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大。

二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不够。农村尚有一部分闲置劳动力,没有投向。其主要原因:文化素质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能培训,主要靠个人悟性在干活中学习、摸索,不具备参加技术岗位应聘的资格和条件;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组织服务程度不高,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仍旧主要依赖于亲戚、朋友、老乡的介绍和带动,处于无组织流动状态;保障制度不健全,收入分配不合理;外出务工人员一般享受不到职工养老、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

三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在传统资源型经济条件下,矿业生产是主导产业,农业生产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产品附加值低,服务于本地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一方面表现在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销售难,农民增收难;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生产依附于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粗放投入,科技含量低,而依靠市场引导生产的能力低下,农产品生产存在无序性。农户分散经营,无法组织联合作业和企业化运作,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三、资源型地区农村转型发展的对策

针对资源型地区农村产业结构滞后的现状和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要合理确定转型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握政策契机,培育非煤产业,发展集约经济,扩大农村就业,走转型发展路子。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上找出路。鉴于矿区工人较多,对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量较大,且蔬菜价格较高,能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建议发展蔬菜种植业。选取耐旱农作物,如甘薯、山药、芝麻、向日葵、南瓜、玉米等。发展设施蔬菜,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造加温、渗灌、滴灌、遮阳、杀虫等功能齐全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形成商品蔬菜生产供应基地。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蔬菜贮藏保鲜、速冻保鲜、冷冻脱水、净菜包装、干制腌制、加工蔬菜汁(粉)、蔬菜饮料、调味品等深加工,促进产品增值增效。加快设施栽培、无公害栽培、保鲜加工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推广生物和有机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健全农产品无公害检验检测机制,倡导无公害生产,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绿色农业。

二是发展“种—养—沼”良性循环模式,打造生态农业。以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逐步形成生态示范村。在畜禽养殖业集聚地区建立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规范养殖行为,改变畜禽生产方式,利用当地玉米、秸秆制作饲料;利用粪肥发酵产生沼气,解决家用炊事用能;将禽畜粪便、沼液无害化处理后用来养猪,或用于灌溉农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形成“种植—饲料—养殖—肥料—种植”产业链条,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一体化的循环经济。

三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市场竞争力。比如在秋粮主产区,搞米面油加工点,生产玉米糁、玉米面、豆类面等小杂粮,加工玉米饼,制作玉米油,以及配置饲料等。总之,从当地的优势出发,瞄准市场需求,搞好农产品开发,以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

四是提高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发挥集约经济效应。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市场机制不断深化、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普遍应用的新情况,在切实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组织和制度的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打破原有家庭承包经营农户土地分散、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差的局面,采取联合、入股等形式办农场, 利用“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式农业”及“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种植户、养殖户建立一定规模和技术的农场、养殖场,创新农业经济组织模式,进一步解放和提高生产力。

五是引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以科技创新引领农村转型发展。组织科技下乡,推广农村新型实用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积极为农业规模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加大农机推广,用现代化装备武装新型农业。

六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提供经济发展保障平台。鼓励并支持农村与城市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形式,在农村发展商贸物流业。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建设连锁“农家店”。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快速、准确、有效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网络,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并建立信息中介组织。大力培训农村信息化管理人才。通过构建新的市场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七是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型地区农村基础建设的优势,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和农村居住社区联动建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培育专业服务、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推动医疗保健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护理、体检、美容等非基本医疗健康需求。注重发挥教育培训的社会功能,大力发展各种人才紧缺领域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促进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家庭服务业发展。加强科技在服务业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各类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有组织输出劳务,促进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八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集中。以市场为导向,对社会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优化组合,解决“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人地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专业大户(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农村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相关专题
· 问题研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