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专题报道>>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共赢曲)

“中国给我们带来了幸福”

驻德国记者 黄发红

2013年09月20日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走进杜克普爱华公司工业缝纫机储配车间时,正好是装配工人们午休时间。企业的全球生产和采购经理弗兰克—米夏埃尔·库恩特先生带记者参观了装配车间。2005年,中国上海的缝纫机企业“上工申贝”收购杜克普爱华公司,这家位于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比勒费尔德市的企业从此换了“东家”。企业门口除了杜克普爱华公司的标志,也挂着“上工申贝”的中文牌子。

  装配车间并不是流水线生产,而是按照功能不同分成几大块,如预装配区、装配区、质量检验区。装配区也按照缝纫机型的不同分成几类。库恩特介绍,他们生产的产品以工业缝纫机为主。工业缝纫机通常体形更大,功能更专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用这些缝纫机既可以缝制汽车座椅、内饰,也可以缝制用于吊起集装箱的系带,甚至还包括空客飞机的座椅。其中对缝制技术要求最高的包括汽车安全气囊处的缝线。这些缝线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否则安全气囊无法正常弹出。为了让安全气囊的缝线更有保障,杜克普爱华公司不仅提供具有这种资质的缝纫机,还发明了在缝线上用条码记录生产商及缝纫机信息的方法以追踪安全责任。目前这种方法已成为行业通行做法。

  不多时,休息的工人陆续回到各自岗位上开始工作。由于这里装配的多数缝纫机是专业客户订购的,数量也并不大,因此每个工人都各自负责装配一台缝纫机(见图,本报记者黄发红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进度。缝纫机的部件,来自全球的供货商,其中电子控制元件和缝纫机马达均来自中国。

  库恩特介绍,公司员工的本地化程度和稳定性都很高,稳定的人才资源也是企业质量的保障。很多人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20年。装配车间主任拉默斯已经在杜克普爱华工作了32年。他告诉本报记者,换了中国老板对企业员工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化,大家还是按照原来的节奏工作。普通员工真正能感受到的,也许是给大家带来的安全感。大家现在不用为自己的工作担心了,企业的发展走向了一条稳定的道路,而且背后还有一家强大的中国企业在为大家提供支持。因此员工对中国投资者只有积极的评价——“中国给我们带来了幸福”。

  杜克普爱华公司董事长迪特里希·艾克霍夫对上工申贝的投资十分感激。他表示,“可以说,这是中国投资德国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如果没有上工申贝的战略性投资,杜克普爱华公司很难度过2009年的危机走到今天。这种战略性合作是任何一家欧洲投资或者美国风险投资都做不到的。他说,在开始阶段,也有企业员工表示担心,认为中国人来了,就业是不是会受影响。但这8年的合作表明,上工申贝的投资是负责任的战略投资,在公司发展最困难的阶段,中国投资者都给予了坚定支持。在这种强有力支持下,公司实现了结构调整,进行了装备升级,走向了十分良好的发展道路。2012年,公司实现了5000万欧元的营业额和高达10%的利润收益。

  与上工申贝的合作,也让杜克普爱华公司扩大了自己的产品种类,更好地进入中国这个最大的缝纫机单一国家市场。艾克霍夫表示,中国在缝纫机械技术方面发展十分迅猛。两三年前还没听过的品牌,忽然拿出了相当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的工业化到了技术升级的阶段,这些德国都曾经历过。”艾克霍夫说,“但竞争从来都是好事,竞争可以促进技术发展,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随着中国市场和技术的升级,公司现在也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更好地跟上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步伐。“中国仍然是未来缝纫机械的最大市场。

  (本报柏林9月19日电)

  

  德国从中国梦中受益

  维尔纳·魏登费尔德(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慕尼黑大学政治学教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一个未来愿景,这样才能释放活力,不断超越自我界限,实现向前发展,中国梦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愿景。中国梦表达了中国在未来发展中有什么样的态度,会对世界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中国梦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方面有重要作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需要给人们描绘未来图景,告诉每一位社会成员,中国的未来将是什么样的。这样,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把自己的人生结合到这一图景中去。

  德国是中国梦实现的重大受益者。作为出口大国,德国经济与中国有着良好的互补性。随着中国梦的逐步实现,中德之间的合作将从双向贸易朝双向资本、技术和管理的更高层级发展。一系列成功案例表明,中国投资者成为了德国企业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中华民族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不断得到印证。

  (本报驻德国记者黄发红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0日 03 版)

(责编:姚奕、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