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勇
郑州地铁已经开始空载试运行了,市民比较关注的地铁票价听证也举行了两次,据媒体报道听证会结果将于近日公布,但票价最终方案出台还有待时日。
与以往一些听证会相比,地铁票价听证会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听证代表的产生方式,8名消费者代表和5名旁听人员是在报名者中以抽签的方式产生的。另一个是围绕地铁定价的博弈,不仅局限于听证会上,还延伸到网络等公共空间并引发了热烈的探讨,成为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听者,听取意见也。听取谁的意见呢?听的自然是利益相关各方的意见;证者,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论证、证明,该如何做决策。故听是为了证,证是为了用,将影响群众利益的决策建立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真正的听证不是走过场、搞形式,而是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以科学的方式制定票价的过程,也是各方交换意见、陈述诉求、协调利益、凝聚共识的平台。公平博弈,唯理是听,达成共识,这是听证的真谛所在。从这个角度看,政府部门和地铁公司希望不断改进和完善听证会的组织方式,希望经由听证程序,获得民意认可的经营管理“合理性”,值得社会各界尊重和支持。
照此理解,听证最值得关注的恐怕并非诸如2元起价、4元或5元封顶,哪种方案更优的问题,而是能否让立场和观点进行较为充分的表达和呈现,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程度地形成共识,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意见交流。这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各方满意。
当前,社会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价值和利益多元多样,张三力挺的,恐怕就是李四很难接受的,表明凝聚共识的难度在加大,形成合力的难度也在加大。尤其是像地铁定价这样的重大决策,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可能每个利益方都心服口服,同一个方案,有骂有赞,褒贬不一,是很正常的。
当然,政府部门作为听证的组织者和利益攸关的一方,面对不同的意见,就要认真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哪些是可以沟通协调、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地铁票价高不得,低不得,不高不低最难得,能否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这考验着听证各方乃至政府和公众的智慧和担当。
好事从来多磨,地铁是大都市的标志,让城市又多了一个展示她的时空维度。笔者注意到,两次听证会上,代表们讲得最多的,是地铁的公益属性,地铁提供的是公共交通服务。因此,给地铁定价,首先要考虑到地铁这一定性。地铁票价到底应该怎么定?机械地援引投资和成本的算法来寻求答案是舍本求末,无助于求得共识。作为政策性交通工具,地铁最大的功能是提升整个城市的效率,比如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据报道北京市因堵车造成的社会成本每天达4000万元,相当于每年146亿元,综合考虑,北京执行较低的地铁票价还是合算的。按照国际国内通行的惯例,地铁定价要么遵循公益第一原则,要么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平衡。总的看,就是要坚守住公益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让票价最终无论是多少,都一定是深思熟虑并且经过平衡多方意见和建议的产物。⑧4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