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发改委李铁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将通过城镇化进行一系列改革,第一个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
央广网北京9月13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昨天(12日)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向外界详细解析了中国的城镇化改革问题。
李铁说,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中国将通过城镇化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第一个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李铁说:“新型城镇化过程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口城镇化,即从数量型扩张到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二是,中国在2万个城市中要选择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的、生态的发展道路。目前的中国,在解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后,如何使城镇化中的新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李铁指出,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还有2亿多人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基本福利,这就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居民服务制度改革,使得这2亿多人口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去享受城镇化红利。他直言,目前我国城市等级化管理体制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些城市不愿分享资源,排斥农民工进城落户,这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镇化改革的问题上,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上并不积极,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政府工作,就是从根本上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未来的城镇化政策,对户籍制度改革会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规范,相信政府有能力、有责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会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和就业受到歧视。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秀山对此发表评论。
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单纯改革户籍不难,关键是户籍准入的各种条件和户籍背后的各种权利和福利。今年6月,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城镇化路径:要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但是李铁说,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镇化改革的问题上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上并不积极。地方政府不积极的原因在哪里?
陈秀山:这涉及到城镇化的成本究竟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户籍制度改革当然是中国的一个政策规定,你可以放开。但是改革以后,原有的非城市户籍人口进入城市,涉及到城市的扩容费、增容费,如果短期内大量人口进入,对当地政府而言,肯定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所以有些地方政府对放开户籍人口的管制不太积极。
有调查说,一个进城的农民要完全市民化,平均成本需要18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么大的成本,让流入地的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掏钱”确实很难。所以出现了地方政府不积极的现象。要调动起地方政府的改革积极性,必须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了。有专家建议,应尽快建立中央和地方成本分摊机制,这是一个好的方法吗?
陈秀山:这涉及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权益和责任均衡的问题。地方政府不可能指望中央政府全部承担,特别是不可能直接以拨款的形式来实现。中央政府从更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对于城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专项投入的提高或者增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比如教育、学校、医院、环境处理整治。
中国地区差异很大,情况很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地方政府对放开户籍没有积极性。有积极性放开了,但是农民不愿意进入,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地区城市周边的农民,非城镇的户籍人口,他们可以享受到双重收益,拥有土地,城市要扩张、土地就有升值的预期,如果进入城市放弃土地,就没有保障了。
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失衡,地区差异化,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福利好,人们愿意去,小城市和小城镇普遍存在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就业机会较少、公共服务不完善,人们不愿去落户,这也是户籍改革的一个障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有益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也一定要考虑到地区方面的差异。
陈秀山:这个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通过城镇化进程,使得中国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城镇化不应该加剧了区域差距的扩大,否则就是失败的城镇化。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要关注公共服务的资源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供给,要向落后地区、向中小城市投入倾斜。现在大的中心城市集中了过多的质量最高的公共服务资源,所以人们都往这些城市跑,而一些周边地区和一些落后地区,公共资源的数量、质量上都非常的落后,这不利于国家空间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