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媒观察:珍视被网络放大的话语权

毕爻

2013年09月12日08: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珍视被网络放大的话语权(新媒观察)

  事实上,面对似是而非的种种网络传闻,“转发”前辨明真假,多数时候并不难。打击造谣者,提高辨别力,珍视话语权,去伪存真,才能让互联网成为“互信网”,令我们共同受惠

  夏去秋来,各地瓜农忙碌半年,这一轮辛劳总算有了收获。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的一位瓜农庆幸地说,还好,今年的“打针西瓜”谣言没有刮起多少风浪。

  瓜农今年的“庆幸”,缘于对去年“打针西瓜”网络谣言大肆传播的心有余悸。西瓜热销时,有网友发帖说瓜农给西瓜打药,长得快好卖钱,自己从来不吃,一度令消费者对西瓜“敬而远之”。

  当时,笔者曾求证“打针西瓜”的真相。经过调查,农业专家、瓜农、经销商和动手实验的网友,都证明“给西瓜打针”子虚乌有,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今年西瓜上市之季,同样的谣言还是如候鸟般再次出现。庆幸的是,经过上一年的主流媒体调查、网上网下辟谣,这样的谣言传播力和影响力已经大为下降。

  其实,何止是西瓜?这些年被网络谣言伤害过的水果和食品可真不少,香蕉、柑橘、樱桃等,纷纷“躺着中枪”。因为谣言,果农站在自家果园、守着堆在地上烂掉的水果痛哭的照片,令人痛心。

  谣言本自古就有,水果成为谣言主角也非今日始。不过,从“水果谣言”的网络传播现象看,网络的放大效应难以估量。

  从最初的口耳相传、信件往来“点对点”,到手机短信群发“一对多”,信息传播是在相互认识的特定人群中扩散。而在网络时代,特别是Web2.0时代的微博等新应用流行后,每个人既是阅读者也是信息源。一条信息,1分钟内,几次点击,几次转发,就能实现“裂变式扩散”,传播给互不相识的成千上万人。

  这就是被网络放大的话语权。如今,网络不是有些人所称的“虚拟社会”,而是现实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得好,是利器。最近一段时间,公众“网络反腐”、“微博反腐”,发挥积极作用,取得不少成果。用不好,则是凶器。网络传谣,治理难度远超过去,有行内专家总结说,原因有三:发布太容易,传播太快,删除干净太难。

  泛滥于网络的各类谣言和不法信息,引发种种实际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承受的现实之痛。诸如“打针西瓜”“樱桃生蛆”这样一个谣言伤一个行业、损一方百姓的案例屡见不鲜。网友如成为谣言受害人,合法权益自然遭受侵犯;即使只是围观者,也不免受到恶意引导,影响正确认知,产生恐慌情绪。

  因为互联网的特性,职能部门面对公众单向传播的优势被削弱了,因此,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义务,也是“真相跑赢谣言”的必要举措。而公众也应珍视被网络放大的话语权,面对泥沙俱下的互联网,多一份冷静。

  对于利用网络话语权捏造事实恶意造谣传谣者,当严格遵照法律予以惩处。更多的网友,则常常是心怀善意,被动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让大家的健康免受“问题水果”侵扰,帮助丢失准考证的学生找回证件,转发求助信息为慈善事业尽一份力……如此种种,举手之劳就能帮助他人,何乐不为?但如果不假思索、毫不辨识,转发的却可能是谣言或虚假诈骗信息。

  事实上,面对似是而非的种种网络传闻,“转发”前辨明真假,多数时候并不难,例如注重分析不轻信,依据常识下判断,注意信息源是否可靠,搜索网络简单核查等。越是耸人听闻,越要质疑其真假。

  如果把互联网比作一个市场,那谣言就如同市场上出现的“劣币”“假货”“危险品”,若不加治理,只会“劣币驱逐良币”,损毁整个市场的根基。打击造谣者,提高辨别力,珍视话语权,去伪存真,才能让互联网成为“互信网”,令我们共同受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