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杨文明: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3年09月03日12:59   

[摘 要]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但是人民群众需要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层次越来越高,差别也越来越大。在当前改革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 主要矛盾;人民群众需要;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但是人民群众需要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层次越来越高,差别也越来越大。在当前改革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改革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决定着改革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要矛盾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推进改革的根本动力。解开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扣子,就打开了实现中国梦的大门。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这不仅决定着改革走向何方、能走多远,而且关乎国家兴衰、党的命运,更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祉。

党的宗旨要求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要实实在在落实到服务人民群众需要上。特别是在当前,利益阶层不断分化,利益矛盾错综复杂,这对我们党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在改革为了谁、怎样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需要、如何使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具体化、现实化等一系列问题上作出回答。改革越处在攻坚阶段,越要按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越要把握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这个灵魂,这样的改革才是人民需要的改革、人民欢迎的改革。

历史的正反经验证明了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个胜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使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较好满足的过程。革命时期,我们党始终立足和落脚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从而唤起千百万工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相反,我们党之所以遭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挫折,归根到底也是脱离或违背了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结果。历史昭示我们,在当前情况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必须靠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必须紧扣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来进行。

现实迫切要求将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改革巨大成就不容否定,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看,首先,人民群众的需要还不能得到最有效的满足。特别是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越来越突出。其次,违背需求规律办事。人们的需要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人的受教育程度。因此,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再次,需求主体异位。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在任内干出政绩,“替民做主”,为群众设计出各种需求,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群众身上,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二、用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来引领、推动和检验改革

依据人民群众需要制定改革路线图。制定改革路线图,受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环境制约,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在进行改革时要始终牢牢把握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这个依据不能变。这个依据如果变了,改革的方向就会出现偏离,并会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当前制定改革路线图,需要防止从少数群体的利益需求出发来谋划改革。改革就是对现行利益结构的调整。如果这种调整只是满足少数群体的诉求,而不能满足甚至背离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这样的改革就会被异化,就会误入歧途。需要防止因改革遇到难度而回避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可以选择先易后难,但不能遇难而退、停滞不前。需要防止以牺牲当代以及代际的公平为代价来推进改革。要树立大改革观来平衡效率和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和代际之间的公平。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改革就不可持续,发展也不能永续。

依据工农群众基本需求制定改革的最基本政策。今天我们常说的人民群众,是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人员等等,他们都是我们要为之服务的对象。但是应当看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工人农民占绝大多数仍然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各阶层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是锦上添花,有的是雪中送炭,对工农群众来说,是雪中送炭的问题,所以更急迫,更重要。为了工农大众,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改革政策的最重要方面。落实好这个最基本的改革政策取向,至少要从四个方面予以统筹和倾斜:一是在维护各阶层利益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维护最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二是在维护公共利益需求的同时,兼顾和维护好工农群众的个人利益需求;三是在维护长远利益需求的同时,让工农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眼前利益;四是在满足工农群众基本需求的同时,引导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依据人民群众需要检验改革成败。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包括生产力标准、政治标准、文化标准、道德标准等等,但这些不同领域的检验标准有一个共同的根本点,那就是看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如果改革使生产力提高了,但是生产力提高后的成果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甚至是破坏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样的改革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改革。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由此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却破坏了人民群众的需要,甚至使人们开始怀念改革前的蓝天碧水。同样,在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中也都需要坚持是否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这个根本标准。如同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一样,检验改革的根本标准必须是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是改革的评判者,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是我们改革成败的根本标杆。

三、建立健全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

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转变理念。一是要从先发展后满足群众民生需求向发展与满足群众民生需求并重转变。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把发展生产力摆在第一位,同时深刻认识到解决群众民生需求问题不单纯是花钱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在处理经济发展和改善群众民生需求关系上,不是经济发展起来再去改善民生需求,搞“两张皮”,而是通过改善民生需求来扩大内需,刺激和拉动经济增长,用经济发展成果再来进一步改善民生需求,形成一个发展的良性循环,使民生需求和经济发展变成“一张脸”,“追求改善民生的GDP”。二是要从“被动”满足群众需要向“主动”满足群众需要转变。经验告诉我们,被动满足群众需要,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被牵着鼻子走,十分被动。必须以民之所需为改革之所向,真正做到主动问需于民,有计划、有步骤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三是要从单一满足向全面满足转变。按照以人为本的总要求,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在安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而且满足其在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民主权利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和新期盼。

其次,要坚持正确指导原则。一是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这是我们考虑需求问题的总定位。要克服在需求问题上一些“左”的思想和模糊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框架下,认识和把握需求问题和分配政策,应该给的要给足,应该取消的要取消,应该调整的要调整,把不合理的纠正过来,按需求规律办事。同时,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好需求无限性和需求供给有限性的关系,既要通过改革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也要注意把握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调,不能不切实际把群众的需求胃口吊得太高,否则改革将难以为继。二是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实践证明,在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只注重公平,只能是共同贫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强调效率,只能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推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改革,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提倡通过诚实劳动合法致富,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需求水平。同时,按社会成员贡献大小搞好分配,保证社会精英阶层合法收益,决不搞劫富济贫,做到既承认社会成员分配差距,又不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既要保持社会活力和效率,又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坚持稳中求进。不能搞生产供给需求的大跃进,更不能搞群众生活需求的冒进,不出台不计后果或后果不可控的政策措施,按照“两个同步,两个提高”的要求,稳步搞好发展和分配。

再次,要把握工作重点内容。一是编制民生需求规划。要围绕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发展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制定一定时期的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实施措施、保障机制等,尽量将民生需求规划做实做细,保证人民群众需求能够得到全面、不断的满足。二是注重激发基层一线的改革动力。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是无穷的,力量也是巨大的,这种动力源于自身内在需求。我们对满足群众需求的改革、对来自一线的探索,要满腔热忱地扶持,为凝聚改革力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建立以民生需求为重点的干部工作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更好地服务民生需求。建立民生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和数据库,定期开展综合评价工作。对民生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效能评估,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

最后,要改进工作方法。一是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改革的主攻方向,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改革必须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展开。而对许多地区、许多人群来说,相对于物质需要的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已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转型升级的新情况,提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配套改革的新举措。二是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成果都是从实践中来,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国家实际、社会实际和人民实际,才能使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改革落到实处。三是推进改革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改革措施,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和听取专家意见,使改革决策在既民主开放又审慎理性的状态下推进。在改革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重视和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凝聚改革的正能量。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行政管理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