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树立中国自信,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塑造更美好中国风景的保证——

陶文昭:世界风光与中国风景

2013年09月02日08:23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世界风光与中国风景

  开栏的话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指导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全面深入准确地解读这一重要讲话,本刊特开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8·19重要讲话精神”专栏,今日刊发第一篇:《世界风光与中国风景》。

  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百年来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当今中国面对的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世界,尤其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如何顺应世界形势变化,如何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准确定位,不仅需要进一步做好思想理论准备,也需要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比较方法,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自信,才能更加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才能在异彩纷呈的世界风光里看到中国绮丽的风景。

  ■世界与中国:全面观察、科学比较

  对于世界与中国,都要做全面的观察。世界是复杂的。目前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其中有几十个是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有几十个较发达的国家,集中在与欧美关联的地区;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遍布亚非拉各地。就制度而言,有少数国家坚持经典社会主义,大部分国家实行资本主义,也有不少国家打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的旗帜,还有其他各种主义的混合体。显然,它们发展程度差别极大,社会体制相差极大,历史文化各具色彩。对于每个具体的国家,内部既有表现好的方面,也有表现不那么好的地方。各国国家之间发展都有不同的特色和表现。中国更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国家,而且处在快速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中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极为突出。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用一个地方代表中国,用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用一种色彩描绘中国,都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观察世界与中国,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极端是美化外国、唱衰中国。一说到国外,就是如何如何好,仿佛全世界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都是尽善尽美。而一说到中国,则是如何如何差,到处都是矛盾,遍地都是问题。这当中包含很深的偏见,很显然,世界不都是好的,中国也不都是问题。另一种极端的情况也有,那就是将世界说得一团漆黑,看到的都是战争、动乱、饥荒、犯罪,同时将中国描绘的歌舞升平、大同盛世一般,仿佛世上只有中国好。对中国报喜不报忧,对别国报忧不报喜,也是很片面的。以上两种极端,所说的具体问题或许都是事实,但属于那种戴有色眼镜有意截取的事实,这样看问题是不正确的。

  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有多种不同的比较方法,结论迥然不同。拿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中国比,中国发展水平上当然差一大截。如果将中国放在发展中国家中间,中国并不逊色,属于佼佼者之列。拿别国的长处与中国的短处比,中国大为不如;而拿中国的长处比他国的短处,结论就颠倒过来。然而,以上的局部比较都有失偏颇。

  科学的比较是将中国与世界做全面的、历史的比较。全面比较,就是中国与世界各种国家、与这些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比较。通过全面比较就会发现,中国与世界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历史比较,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都做比较。通过历史比较,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进步明显、潜力巨大。

  ■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相互补充、辩证统一

  中国与世界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要求中国具有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中国与世界相互区别,要求中国坚持中国特色,走自己的道路。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两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和辩证统一的。

  然而,将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强调过头,就会在认识上、进而在实践上出现大问题。一种是只讲世界眼光,不要中国特色。在这种观点看来,中国与世界是完全同一的,世界发展模式万流归宗,发达国家怎么样,中国就要亦步亦趋跟着做。这在近代历史上表现为全盘西化,在当今则突出地表现为一切以美国为榜样,向美国看齐。月亮是西方的圆,道路是美国的好。另一种是只讲中国特色,不要世界眼光。在这种观点看来,中国与世界迥然不同,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历史上的闭关锁国就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当今则突出表现为,凡事问“姓资姓社”、“姓东姓西”、“姓中姓外”。凡是资本主义的、西方的、外国的东西,一概予以排斥。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将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很好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方面,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强化世界眼光。改革开放前夕中国领导人纷纷出访,1978年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就有12位先后20次出访51个国家。尤其是邓小平,在一年中就4次出访了8个国家。邓小平通过对美国、日本、欧洲的访问,看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深有感触,从而坚定了对外开放的决心。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为改变落后状态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1977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为8700多美元,而中国即使到2000年翻两番也只有800美元,与世界发达国家仍然相距甚远。中国通过冷静比较,实事求是地放低了现代化的指标,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苏联曾是最早和最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发展中日渐显现出积弊。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以苏为鉴、以苏为戒,终于走出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是中国现代化亟须的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和外贸的主要对象。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市场经济、科教兴国、开发西部等重大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观照了美国的做法。中国在与美国的学习、合作、竞争、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

  另一方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坚持中国特色,在对外开放中没有迷失自己,而是立足中国实际,不断创造性开辟自己的道路。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独创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独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自信与理性:发展中国、贡献世界

  当今世界是一个更为全球化的世界。能否不断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中国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在观察形势时要善于通盘把握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充分利用国内有利条件和国际有利条件,在处理问题特别是各种突发事件时要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赢得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当今中国是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在硬实力方面,中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中国的重要产品产量多数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软实力方面,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后发国家发展的成功范例,中国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今天的地位已经大大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实力更强了,经验更多了,信心更足了。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客观事实。树立中国自信,这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塑造更美好中国风景的保证。

  当然,我们的自信是一种理性的自信。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说明中国的实力还有限,发展的路还很长。“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们还要兢兢业业,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改正弥补自身的不足,建设一个更强大、更完善的中国。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现今是、将来还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以巨大的幅员、独特的文化、强劲的实力融入全球化之中,将对世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风景如画,世界五彩纷呈。自信自强,将中国发展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学者·语萃

  ●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用一个地方代表中国,用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用一种色彩描绘中国,都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将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强调过头,就会在认识上、进而在实践上出现大问题。

  ●中国风景如画,世界五彩纷呈。自信自强,将中国发展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阅读延伸

  国外认知中国八“论”

  ●“威胁论”,即认为中国崛起带给世界的是挑战而非机遇。近年来,此种论调虽有减弱,但仍不时出现。

  ●“崩溃论”,即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以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官员腐败为代价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神话论”,即认为所谓“中国奇迹”不过是一个媒体渲染出来的神话。

  ●“责任论”,即认为中国作为西方大国的利益攸关方,必须承担和发挥相应的责任。

  ●“阶段论”,即认为中国模式具有“转轨国家”的普遍特点,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主流世界,所谓的中国模式也就消亡了。

  ●“失衡论”,即认为中国的发展表现为出口导向与内部需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失衡关系,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替代论”,即认为随着以“华盛顿共识”为主导的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式微,注重独立、创新和渐进改革的中国发展道路——“北京共识”将成为新的话语。

  ●“领导论”,即认为国力日盛的中国应确立新的国际观,勇敢肩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