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吕一民:卢浮宫 “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2013年08月29日08:34   来源:光明日报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既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又是一座因藏有大量法国和世界各地艺术珍品而闻名遐迩的博物馆,因而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观者。可以说,卢浮宫已经成为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西人常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卢浮宫也是如此,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始终和巴黎乃至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此时恰逢十字军东征时期,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为了保卫塞纳河右岸的巴黎地区,于1204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这座既可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又可存放国王的犬马和战俘的城堡,当时就被称为卢浮宫。1365年,查理五世将卢浮宫改为王宫,并进行了扩建。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随着王室成员的增加以及他们对住所乃至寻欢作乐场所的要求不断提高,卢浮宫的扩建和修缮时常在进行。

 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登基后,下令拆毁这座由城堡改造而成的宫殿,并委派建筑师皮埃尔·莱斯科在原址按照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索瓦一世还极为热衷于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珍品,其收藏品中包括出自提香、拉斐尔、达·芬奇等意大利著名画家之手的名作,以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一些雕塑。此后,经过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等国王统治时期的改造,作为王宫的卢浮宫的规模越来越大。其间,颇值得一提者有二:一是亨利四世在位期间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之一——长达300米的大画廊;二是今人所称的老卢浮宫,亦即中间有一个庭院的四方型建筑,于路易十四在位时期最终建成。当然,更要一提的是,这些君主在学习弗朗索瓦一世大力扩建卢浮宫的同时,还沿袭了后者开启的收藏各种艺术珍品的传统,因而,卢浮宫所拥有的收藏品与日俱增。

 然而,或许是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看来,由于受原有格局所限,即便在不断扩建之后,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和国王的荣光。于是,他不惜斥巨资在巴黎西南郊新建了气势恢宏的凡尔赛宫。在凡尔赛宫建成之后,路易十四将王室从卢浮宫迁往凡尔赛宫。虽然卢浮宫因为王室的迁移而不再是政治中心,但这座庄重典雅的建筑仍然焕发着奇特的光彩。无论是移居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还是依次继承其王位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位期间,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依旧是王室存放其收藏的艺术珍品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它所收藏的艺术品仍在源源不断地增加。

 如果说在法国现代化的历程中,法国大革命扮演了既承前启后,又开天辟地的角色,那么,它在卢浮宫变迁史中的地位也可做如是观。1791年5月26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皆为国民宫殿,其既是王室的居所,又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8月10日,也就是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国民公会”开放卢浮宫,时称“法国博物馆”。当日展出537幅绘画,超过124座大理石和青铜雕像,各类精美瓷器。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毋庸置疑,这一从王宫到博物馆的转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使卢浮宫成为普通民众可以自由进出的地方,而且还使它成为对法国人进行教化的场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多年,直到1798年因拿破仑入驻卢浮宫而暂告一段落。

 拿破仑亲自参与策划了卢浮宫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扩建工程,也就是新建今人所称的新卢浮宫。拿破仑在卢浮宫原有建筑外围添建了更多的房子,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如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而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竟然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克教堂上取下来的。在拿破仑看来,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于是,在东征西伐中几乎无往不胜的拿破仑凭借在战场上的胜利,把大量的艺术品从被征服的国家运到了巴黎,其中的不少珍品由此成为卢浮宫的藏品。他甚至还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不过,拿破仑使卢浮宫显示出来的“光彩”在持续了十来年之后,终因滑铁卢之败而消褪,约有5000件由拿破仑从他国抢来的艺术品,也因其战败而物归原主。即便如此,从拿破仑帝国外交大臣摇身一变为波旁复辟王朝外交大臣的塔列朗在与其他欧洲大国进行谈判时使尽浑身解数,再加上其他一些复杂因素,仍然有诸多掠夺来的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

 如同法国在近代史上的许多进展要同时打上两个拿破仑的烙印一样,卢浮宫在19世纪的再续辉煌,也同样有另一个拿破仑,也就是拿破仑三世的功劳。例如,虽然新卢浮宫始建于拿破仑一世执政时期,但其工程的绝大部分,却是在拿破仑三世在位时期中的1852年至1857年间建成的。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拿破仑三世力图在给国人带来“秩序”的同时也带来“繁荣”。为了更好地彰显第二帝国威风凛凛的形象,同时也因为第二帝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社会风尚使然,拿破仑三世在新卢浮宫的建设工程中不惜血本,力求给人留下富丽堂皇的印象。应当说,拿破仑三世已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今天人们在参观卢浮宫时往往会光顾拿破仑三世的套房,其内部装饰的豪华至极,足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第二帝国的上流社会,包括暴发户们对奢华和舒适的追求。

 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共和派在政治角逐中取得胜利开始治国理政时,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尤其是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为此,他们甚为重视发挥卢浮宫博物馆在这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卢浮宫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不过,虽然卢浮宫早在1793年就开始成为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但由于其最初并不是作为博物馆来设计建造的,因此在空间以及功能方面皆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因缺少足够的空间,卢浮宫根本无法以一种紧凑的方式向公众展示自己丰富之极的藏品;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大型博物馆必须具备的接待功能,卢浮宫一直缺少一个令人满意的公共接待场所,甚至连洗手间也严重不足。正因为如此,从完善其作为大型博物馆应具有的空间和功能角度出发,对卢浮宫进行新的改建扩建,一直是相关专家及普通大众的愿景。这一愿景终于在20世纪晚期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成为现实。

 1981年,社会党领袖密特朗入主爱丽舍宫后,决定实施大卢浮宫工程。可圈可点的是,高度重视此项文化工程的密特朗力排众议,对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委以设计重任。贝聿铭在接受委托后,顶住来自各方的种种压力,乃至各种批评与谩骂,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既大胆又独具匠心的施工方案,将宽阔的中央接待大厅建在地下,大厅连接博物馆的各个展区,同时在地面上以一座宏伟的玻璃金字塔作为总入口。这项设计起初引来滚滚骂名,而今则被公认为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杰作,使古老的卢浮宫焕发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