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教授张晓华 (房爽 摄)
人民网北京8月27日电 (朱书缘)今天上午,中宣部理论局通俗理论读物《理性看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网上座谈会第五场在人民网举行,五位专家出席座谈会,以“养老难题怎么破解”为题进行解读和交流。
谈及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慰藉时,有网友提出,据调查在精神方面,30%左右老人感到孤独,有的出现抑郁症状,在这方面想请专家分析一下我们该如何加强老年人精神方面的慰藉。对此,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教授张晓华指出:
第一,养老当中主要包含的内容并非只是物质上的、生活上的,而更多的是在生活照料基本满足之后所需要的精神慰藉;而且随着老年人结构的变化,还有这个结构当中老年人群层次的变化,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就越来越高;另外就是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其实也是另外一种意义的精神慰藉。所以关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应该随着我们老龄化程度不断的加剧。高龄化,更因为是空巢化,我们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还有心理问题不断的增多,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谈养老就不只是在物质生活层面上去解决他的生活照料,更多的是要让他怎么活得更快乐,而且我们讲追求生命质量的一种本原。
第二,在精神慰藉上,现在30%老年人感到孤独,这个原因主要是起源于哪几个方面: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主体是老年人本身,按照他的生理的自然规律和心理自然规律,退行性的病变,自然就出现了这样的心理疾患,这个疾患有轻有重,比如俗称的老年痴呆,这是一种被动性的,是由脑部的组织结构发生的。还有网友提到的老年抑郁是由于主观造成的,这个主观从老年人的心理焦虑一直到抑郁,一直到心理障碍,一直发展到心理疾患,还有另外的主要因素就是客体,就是老年人生活的环境和他周围接触的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无非就是我们现在居家养老为主的模式。无非就是在这个环境当中得到的精神慰藉不足,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他是从退休,从单位人一直到社会人这个转变过程当中,就是有一个落差产生的,所以有了很多老年心理的障碍。
如何做好老年人精神慰藉,张晓华建议,把关心老年人、让老年人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形成一种制度,这个制度不仅让老年人自己明白,我到了这个时期我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哪些正常哪些不正常,我怎么样更多的减少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让自己能够生活的快乐。还有一个方面是他接触的客体,这个环境,比如说他的子女,有些子女只认为给老年人钱,生活上的帮助,这就是完成了养老的任务,这其实只是法律上规定的赡养的生活上的尽职尽责,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养老。
张晓华认为,全民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关心关爱,应该有相应的一套制度,比如说现在的一些社区的依托怎么体现呢?有一些实体的需要能够跟上。还有一个是在法制建设上,今年7月1号正式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当中,已经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就是说对老年人精神的关爱,甚至对他的子女、对他生活的城市等等,他所要照料的被关心的客体提供给他的,都有一些相应的要求。第三方面我们更多的还是需要很多的文化建设,让这些老年人能够找到自己的回归的舞台,就是我老了以后并没有被社会抛弃,我还是有价值的,一个是得到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另外当一些低龄老年人有一些社会技能,还能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的时候,身体条件还允许,我们为他提供再就业的舞台,就是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本身也回答了伍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是养老与发展,如果我们把一个消费群体,变成价值创造的群体,这本身其实对社会抚养比来说就比系数位置变了,而且更多感染了其他老年人,可以说低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之间又形成了互动,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老年人群的养老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怎么对待他,而且这种对待,虽然钱是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唯一的解决途径,而且老年人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钱能解决问题的。
相关专题 |
· 《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