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南京军区某机步旅在皖东某野外训练基地集结。这支久负盛名的“蓝军”,再过几天就要与对手过招。
作为“蓝军”,在实兵对抗演习中他们最怕什么?笔者走近该旅官兵,细听他们倾吐常年扮演“蓝军”的酸甜苦辣。
最怕阵地“守不住”
上午8时许,笔者走进该旅前沿阵地,穿过重重防线,才找到阵地指挥员、五连指导员刘文。说起上次的演习,刘指导员心有余悸:“虽然坚守到上级要求的时间,但代价太大了!”
原来,他们的阵地工事是经过很长时间构筑而成的,但在红方新型装备摧枯拉朽般的攻击下,很快就被抹平。看着阵地在短时间内没了踪影,蓝方战士们心疼不已。
今年,他们的阵地构筑得相比往年更复杂、更坚固。班长曾剑兵告诉笔者,在阵地阻击战中,蓝方最前沿的战士将是第一批“牺牲”的人员,但他们要与阵地共存亡,竭力阻滞红方前行,为后方兄弟单位争取胜利的时间。
话锋一转,曾班长说,红方攻势凌厉,说明战斗力确实越来越强。蓝方作为“磨刀石”,最真实的感受是战时心酸不服气,但战后心里很甜美——蓝方的使命,不就是逼着红方长本领吗?
最怕子弹“不够用”
说起实兵对抗演习,二连班长段康有点意见要说——他参加过4场对抗演习,每次都是因为子弹打光被判“阵亡”。
此次对抗演习之前,他们又配发了激光模拟器交战器材,“弹药”理论上是无限的,但根据导演部确定的演习规则,扳动扳机的次数是有限的。面对红方如洪水般的冲击,他又有点担心会“弹尽人亡”。这次演习,他希望上级能给蓝方多配发些“弹药”,也能让他多杀“敌”。
该旅不少官兵认为,武器弹药充足与否,是影响战场胜负天平的重要砝码。“蓝军”作为防御方,应当允许拥有更充足的弹药。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红方攻击的难度,把蓝方“磨刀石”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最怕敌人“打不死”
坚守核心阵地的七连排长易金金告诉笔者,他不怕“敌人”多,就怕“打不死”。有次对抗中,他率领战士对着“敌人”接连开枪,却不见“敌人”身上的激光器材冒烟。原以为是自己的激光枪出了毛病,检查时一不小心“走了火”,自己冒起了蓝烟。因此,他高度怀疑红方有时会在激光模拟交战器材上“动手脚”。
在对抗演习中,类似的现象其实就是参战人员不守规矩,为达到赢的目的想歪点子。连长李克南说:“对抗演习是在规则下的较量,不守规则、想歪点子、出馊主意,就算赢了也不光彩,不见得上了真正的战场也能赢。”他拍着胸脯告诉笔者:“参加实兵对抗演习5年来,本连从战士到连长,每次对抗都严格遵守规则,没有一次作弊!”
最怕裁判“乱放水”
红蓝双方对抗演习中的裁判,被官兵们称为“战场判官”,他们往往是跟着红方一步一步前进的。
三营营长周宗魁告诉笔者,蓝方坚守的阵地易守难攻,红方要想硬攻就要“掉层皮”。然而,周营长没有想到,一次裁判跟着红方攻击要进行战场裁决,看见蓝方厚厚的树墙挡住了他的道路,他立即要求蓝方人员从内部打开,让他过去。就在蓝方打开树墙的瞬间,红方见缝插针攻了过来。
周营长坦言,类似这样“判官”不经意的“放水”,让蓝方吃了不少“哑巴亏”。他认为,对抗演习裁判评估对演习质量影响巨大。演习时裁判跟着红方不要紧,但最好应当像踢足球一样,既有主裁,也有边裁,蓝方这面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裁判人员,这样才能客观公正,让评估更准确。
读稿短评
蓝方是一面“镜子”
■林飞
都说蓝方是“磨刀石”,其实蓝方也是一面“镜子”。从这篇常年扮演“蓝军”的部队来稿中,我们既能读出红方战斗力的提升与进步,也能看出对抗演练中红方乃至导演、裁决诸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部队各级指挥员的高度重视。
时下,部队年度训练即将进入实兵对抗演练阶段,这是最接近实战的训练形式,也是对部队战斗力的实际检验。要想进一步突破“红胜蓝败”的演习模式,让对抗演习真正发挥出“试剑”的作用,就必须严肃对抗规则,追求客观公正,杜绝弄虚作假,在各个环节上都体现实战要求。
战幕即将拉开,我们与这支“蓝军”部队的官兵相约,今年对抗演习之后请他们再来我们的版面谈一谈,说说他们的新感受,特别是告诉我们——
红方的毛病改了吗?导演的导调合适吗?判官的裁决公平吗?(何果 特约通讯员 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