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田应奎: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013年08月21日13:3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原标题: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通过公平有效的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和共同分享,避免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

财政问题是极其重大的国家公共问题,特别是财政体制的选择与安排,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最鲜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发达状况。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极大地改变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结构,促进了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保障中央与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责任、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财政管理级次过多,政府财政行为被严重层级化,下级政府事功主动性明显不足;二是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财权事权矛盾突出,财权层层上收和事权逐级下压并重;三是财政收支范围的粗放不科学与边界不明确问题仍然突出,如财政收支随意性,财务管理随意性,地方融资政绩化,财政风险刚性化;四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有待提高,城乡与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严重问题长期存在;五是国家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和透明化建设滞后,没有很好发挥出公共财政在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面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要求,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率,保证国家公共事务的财力资源以及国家财力在各级政府间的合理分配,保障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

当前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根据事权与财权对称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根据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通过立法手段而不是行政干预来建立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二是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税率,继续完善财政收入体制。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理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三是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四是完善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公共财政支出体制建设。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五是推进政府财政级次改革,降低行政与财政成本,提高行政与财政效率。六是推进公共财政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和透明化建设,把国家财政权真正变成人民当家作主权。

关于财政级次层次问题。目前我国实行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政府行政和财政管理级次,财政级次多和层次多必然带来行政成本大和行政效率低的问题,这是长期困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问题。未来改革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推进我国政府行政层级改革,最终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行政和财政管理级次,从而为我国大幅度降低政府行政和财政成本,提高政府行政和财政效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

关于财政收支范围问题。财政收支范围划分是否合理,关系到财政体制的运行是否有效率,各级政府的职责能否充分实现,各层次的公共需要能否有效满足,因而是财政体制设计的核心问题。在财政收支范围方面,应该根据效率、适应和恰当的原则,推进财政收入改革;根据收益、行动和技术的原则,推进财政支出改革。在推进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可行、可信的透明财政原则。财政收支不透明和收支黑洞,是长期以来行政成本高昂、权力腐败滥用的根本原因。

关于财政改革方向问题。财政改革的远景方向和路径选择,直接决定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长远成效。纵观世界多数国家财政体制和税制演化变迁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现代公共财政和税收制度发展进程,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流方向,应该明确为以下三方面的路径选择和安排:一是国家税收体制从传统的流转税为主体转向富人税为主体;二是财政预算管理从窄口径的政府财政转向全口径的公共财政;三是财政支出范围从部分人群差别受益转到全体公民均等受益。

我国税收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顶层设计、创新驱动的原则,加速推进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向富人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的战略性转移。通过公平有效的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和共同分享,避免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

关于财政民主科学透明问题。没有财政民主就没有财政科学;没有财政透明就没有财政公平。推进我国财政民主化进程,关键在于把财税立法权、预算权和监督权真正交还于人民代表大会。推进我国财政科学化进程,关键在于完善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建立严格到位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我国财政透明化建设,关键在于全面实施公开、可查、责任、奖惩的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制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