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中担负着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项重要职责。要实现教育梦想,高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现教育梦的过程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功能定位及走向,对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中国梦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引导广大学生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要把中国梦融入到实践教育中,引导师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深化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要把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之中,注重思想观念的引领,注重行为规范的约束,注重日常生活的养成,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要把中国梦融入榜样教育中,通过培育选树先进典型,感召广大师生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为师生搭建筑梦、圆梦的舞台,为老师教书育人、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中国梦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有理想有梦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生不仅是最有梦想的青年群体,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用中国梦引领校园文化,主要是将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阵地意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努力让校园里的所有学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以良好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影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真正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增进对中国梦的认同感。
要明确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大学生是校园的主角,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口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须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第一要义,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其次,明确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织实施者。高校校园的各类学生团体,不仅是高校教师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还是校园各类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营造精品校园文化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领头羊,他们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明确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先进引导者。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中坚力量与骨干队伍的榜样示范作用,重视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形成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二、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向导力量,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为终极目标,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注意顶层设计,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主导型与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中国梦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把我们正面的教育内容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当前中国梦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形势政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国际形势,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对待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引领大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人、服务人的功能。中国梦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用中国梦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中国道路实践教育。要求高校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坚定走好中国道路。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之中,是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评价机制和长效机制。要注重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育人作用,帮助大学生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把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到具体行动上。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要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暑假、寒假时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打造培养新一代实践型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覆盖到整个校园,使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享受校园文化大餐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