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3年07月29日17:19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自己的理论研究生涯中,以很大的精力关注社会的技术创新。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创新是一个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恰当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累积的变化和革新,是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本质力量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提升过程。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现实的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作用于客体而创造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的活动过程,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实践性。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制造出新的工具来改造自然,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和自己的意志相吻合。二是创造性。技术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它通过革新原有的生产要素,或者创造全新的功能,对原有的生产要素进行扬弃。它通过突破旧有的束缚、打破固有的现状、利用新的技术来创造新的成就。三是主体多样性。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不是资本家、企业家所独有,而是包括工人、企业家、国家、科学技术人员等多样性主体所参与的实践创造活动。四是效益性。追逐利润、取得效益是进行技术革新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不仅使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更能够引导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社会产品的应用效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技术创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经济发展提供基本动力。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性的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尤其是将诸如新技术、新方法、新发明、新工艺等成果融入到生产力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例,阐述了技术创新对推动生产力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为保护环境、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有效手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探讨了废料排放与利用的问题,并且高度评价了技术创新所引起的机器设备的改良、生产方法的改变对废料废物的再利用所产生的重大作用,使得那些本来不能进行再次利用的物质,在新的生产中可以进行回收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浪费。依靠技术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废料,变废为宝,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认为,由于机械发明的产生,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不仅能够简化一定的劳动强度,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人们可以支配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从而就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造。另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基本生产逐渐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进而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马克思的技术创新思想与当代中国创新实践相结合,积极营造技术创新环境,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国家的创新主导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环境基础。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创新环境主要指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系统,它不仅包括创新的支撑系统、教育培训环境、应用研究环境,而且还包括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等。创新环境既可限制技术创新行动,也可为技术创新提供手段与工具。因此,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应该创造一种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既推动技术创新成功,也允许技术创新失败。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宽松自由、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为技术创新打造良好的环境基础,使从事创新的人们身心愉悦,让人人争相创新,使技术创新迸发出无穷的发展潜力。

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通过企业而实现。先进的技术是企业竞争的利器。没有技术创新,企业便没有发展的活力;没有先进的专有技术,企业便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要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一要确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企业要主动加大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政府要运用资金杠杆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有组织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二要确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考核的目标。三要确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成果运用的主体,完善技术产权转让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使企业享受技术创新的成果,实现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目标。

强化国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把技术创新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与项目进行扶持,推动技术创新在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的应用与发展;要突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教育和培训职能,为技术创新提供优秀的、高素质的、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李树财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