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宏伟:抓发展的方式应变一变
2013年07月29日16: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抓发展的任务突出出来。在这样的时刻,搞清怎样抓发展的问题很有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的竞赛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沿海到内地……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加大投资力度,掀起一轮又一轮发展的热潮,推动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抓经济发展是过去30多年各地政府着力最多、成效最显著、经验最丰富的领域。然而不少地方发现,就在这个原来最得心应手的领域却出现了新的困惑:扩大投资则产能过剩、新上项目则市场疲软,过去那种只要上了项目、出了产品就不愁销路、不愁效益的局面不复存在了。过去的办法不管用了,已有的经验不灵了,怎样抓发展重新成为一个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传统增长方式的潜力趋于耗尽。具体表现就是结构问题凸显、产能过剩突出、市场日渐饱和。在这种情况下,靠投资、靠上项目拉动经济增长,只能是回报率越来越低、效果越来越差。出路在哪里?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跟随模仿转向自主创新是必然选择。这也就是,要增强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经营模式创新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各地发挥后发优势,把世界上成熟的产品、技术和产业引进来,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在这种发展路径下,一种产品、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如何是明摆着的,要做的主要是组织资源进行大规模生产,而这正是政府的长项。因而,各地政府通过抓投资、上项目取得了不俗的发展业绩。但政府直接组织资源抓发展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最突出的就是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我国产业和技术发展接近世界前沿,创新能力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如何增强创新能力,走上创新型发展路径?诚然,政府鼓励支持、加大投入是必要的,但根本在于激发个人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在不断试错中把握商机,才能从切身利益出发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政府转变抓发展的方式,从直接抓发展转变为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也就是通过抓改革间接抓发展。可以说,哪个地方先改革,哪个地方就会在新一轮发展中占得先机。

首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直接抓发展相适应,政府部门掌握了过多的资源配置权,这不利于创新。一方面,在成熟的产业和产品领域,政府部门直接配置资源效率较高;但在市场前景不明朗、需要敏锐把握商机的领域,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往往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政府掌握资源配置权,企业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政府公关上,而不是放在创新上,因为前者无须费时费力去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就可以获得巨额收益。只有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让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资源使用权,才能形成经济活力迸发、创新能力提升的生动局面。

其次,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我国社会曾长期是一个关系社会,政府部门掌握过多的资源配置权,无疑加重了经济领域靠关系、靠权力实现发展的现象。如果企业是靠与政府关系的远近亲疏来获取资源、牟取利益,它们当然就不会着力创新产品和技术以迎合市场和消费者了。因此,增强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法治社会,使各种经济行为都有法可依、各种经济主体都依法办事、各种经济活动都合法公开。

第三,形成合理价值导向,吸引人才创新创业。官本位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府部门掌握过多的资源配置权,加之关系社会特征仍然存在,加大了做官对人才的吸引力。中国人不是不聪明,不是缺乏创造力,而是有的没有把精力放到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身价值上,没有把人才吸引到创新创业上。应形成合理的社会价值导向,使各类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施展才干、实现价值。

(人民日报20121206)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