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宏伟:因地制宜贵在扬长
2013年07月29日16: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新世纪新阶段,怎样才能打开新局面,增创新优势,求得新发展?这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就经济工作而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无疑是基本的态度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对因地制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地制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时至今日,产业和产品结构雷同仍然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顽症,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比如,在为数不少的各类经贸交易会上,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展出的东西几乎差不多;一种产品热销,一个产业兴起,许多地方就会不顾实际,竞相上马。这实际上反映了对因地制宜这一工作方法并未真正理解和把握。

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组织结构的演进源于劳动分工的精细化和生产的专业化,以及与之相伴的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每个地区、每个企业、每个人都生产自己最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再到市场上去交换,这显然要比大家都搞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互不交换,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自己没有优势的领域更有效率。同时,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又会留下竞争力更强者。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下,分工和交换不断发展,经济组织和市场结构不断完善,各地区、企业和个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国民财富不断增长,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不断提高。反之,如果各地的产业、产品结构雷同,生产的东西都差不多,也就没有了交换的必要。大家都自给自足,没有商品经济,没有市场,岂不又退回到自然经济去了?经济怎能发展起来,竞争力怎能提高呢?

客观地看,不同地方的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是有很大区别的,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需要立足于这些特色和优势。离开了特色和优势,谈不上因地制宜,不可能扬长避短,实际上也背离了实事求是的要求。而产业、产品结构之所以雷同,恰恰是由于脱离实际,对自己的长短优劣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硬把特色给抹平了,把优势给磨掉了。这就人为地削弱了竞争力,抑制了经济发展。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对这段话,如果从唯物主义角度看,可以认为,天地万物自有其法则和规律,这是大美。所谓“圣人”,就是要能够理解、顺应天地自然之规律,把天地自然之大美表现、说明出来,而不一定要有什么特殊的作为。这也就是“顺天行事”。“顺天行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天地万物,违背规律。“圣人”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因地制宜是相通的。这就启示我们,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在制定发展思路时,既要了解和借鉴别人的做法,更要研究和分析自身的优势所在,也就是因地制宜。须知,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没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哪里,不尊重规律,盲目跟“风”,互相“克隆”,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必然导致结构的趋同,这只能是“死胡同”。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关键是要深入实际,尊重规律,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否做到这一点,把天地之大美发掘出来,是领导者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反映。退一步讲,不顺天应人,而欲以己之小美、不美改变天地之大美,岂可得乎?

(人民日报20020820)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