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之路是走不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正确的选择。30年来,正是在市场取向的改革道路上,我们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生活的大改善。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才是民生经济。
市场经济能够激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通过自主努力改善生活。人之所以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因为人具有自主性。如果经济体制不合理,人们就会懒得动脑筋、不愿出力气;如果具有正常的激励机制,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欲望就会促使人们千方百计地寻找发展机会,从而也为社会创造财富。实践证明,相比于传统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尊重人们的自主性,肯定人们要求富起来的正当性,具有改善民生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竞争、鼓励优胜,具有改善民生的外在压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投入生产,人们能够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生活、创造未来。
市场经济具有专门的制度和社会化机制,使民生能够得到更为专业高效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是保证社会经济效率和活力、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是人们通过自主努力改善生活、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途径。而竞争中有成功者,就有失利者;同时,还有一些能力较弱者以及年老、患病、残障者等,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样需要得到保障。这是市场竞争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要求。现代市场经济已发展出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通过建立完善这样的制度和机制,能够使人们免除失业、疾病、生育、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不仅保障强者的利益,而且使弱者的生活也能够得到改善。不仅如此,由于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就可以从具体的社会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公共事业中去。市场和政府通过这样的分工、配合,可以使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更为专业、更有效率。
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能够使民生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市场经济要求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职责分工,这不仅表现在发展经济和社会保障方面,而且表现在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方面。市场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优势,政府则应专注于不宜市场化的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二者协调配合,就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使民生更为丰富多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必然带来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社会风气的优化。相应地,社会慈善事业日益发展,并成为改善民生的第三种力量。富而思源、回报社会,热心慈善、扶贫济困,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再分配形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升华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过,这些还只是一种理论的分析,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应当看到,当今世界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也有弊病丛生的市场经济。然而,有理论的分析,就有现实的要求;有努力的方向,就有前进的动力。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宝贵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步步地将市场经济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优势转变成为现实。
(人民日报20080923)
|